木棉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月上东山
TUhjnbcbe - 2023/3/13 18:32:00

文|季云

散步换了个方向,便遇见了老东山。

刚来广州,晚饭后,总是去二沙岛散步。岛上,花团锦簇、林木繁盛,步道幽美、空气清新。星海音乐厅、广东美术馆、小蛮腰、珠江水、滨江路,城市发展公园、高档写字楼、高端别墅群,满眼的现代、时尚,高阔、明亮景象。每个晚上,走上一圈,感受一番。天天如此,广州给我的印象便是:灯火如昼、夜景如画。数月后的一个晚上,我们顺着合群中路溜达,只几十步路,就站到一座小桥上。朦胧月色下,一片欧亚风情街景映入眼帘。

桥下是河涌,清粼粼的河水泛着波光,幽幽地通向远处。河涌两岸,大树参天,繁花似锦,绿树和路灯掩映下,一幢幢西式洋房隐约可见。连接合群中路的是条窄窄的街巷,路牌上写着“恤孤院路”,我们就顺着这条路继续向前走去。

在一片片一群群清水红砖小洋楼的环绕中,忽现一小片开阔地。巨幅标语牌、红色小广场上竖立的石碑、中共三大会址——眼前闪过的建筑,无不提示着:这里可不是普通的老街区,中共三大曾在这里召开。原来,我们走进了一个有故事的非凡之地。

好奇心驱使下顺路继续步行,我们从恤孤院路经烟墩路再转到培正路,经过这样两个右拐后,回到了河浦涌。

一路的遇见太美了!温柔的月光下,老树、老街、老校和数不清的老洋房,还有从一栋栋小洋楼、一扇扇花窗里透出的色彩斑斓的灯光,营造出一种古今穿越、诗画交融、中西倒错、似真亦幻的意境,一种经时间打磨和沉淀后散发出的隽永气息扑面而来。

东山逵园(速写)朱佩红作

真是一处诗意的栖居地!广州的气质、神韵原来藏在这古巷深处,竟藏得这么深。这里是老东山,这里是新河浦,是与现代时尚的二沙岛完全不一样的街区。

那晚的初见,让人有种“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的欣喜,我产生了游览、探寻东山的念头。

东山曾是广州的一个辖区,如今是越秀的一个独特街区。说东山独特,是说它与越秀、荔湾这样的传统老街区不同,它并不是从多年老广州城脱胎出来的,而是清末民初在特殊的时代大背景下,迅速崛起的另一种街区。

东山开发不过百年。

东山无山,却因山得名。东山位于广州城东三公里,明清时期,这里冈阜连片,遍布诸如烟墩岗、龟岗、木棉岗这样的小山丘。广州人习惯称丘为冈,主冈为山,于是把这里叫作“东山”。也有个说法,东山因寺得名,明成化年间,这里有个东山寺,“东山寺,在城东”,因有东山寺,又居于广州城东,这一带渐渐地被称作“东山”。不管哪种说法,有一点是共同的:从明代到清末民初,东山“辟在一隅,向未有过问者”,只是一片“不耕之地”。

“自广九铁路建成,西人皆在此建住宅以避市嚣,华商亦接踵而来,于是遂成整洁之村落,有茶居、福音堂、学校等。地价日增,屋宇日盛。”年出版的《广州指南》作如是介绍。年,随着辛亥革命成功,千年古城广州进入城市建设转型期,东山开发也因此步入快车道。短短二三十年时间,东山一带迅速建成全广州最大的西式别墅群,成为近代华侨、*要、文人的聚居地,东山洋楼自此闻名遐迩。年出版的《广州概览》中曾这样描述:“民国以来,建筑西式房舍者日众,遂成富丽之区”,道出东山建设的大概脉络。

改革开放后,广州城的变化日新月异,老建筑继而成为稀有的标本,拥有幢百年建筑的东山新河浦老街区,成为广州现存最大规模、中西结合的低层院落式近代建筑群。

偶然机会,我得到一本《珍藏东山》画册。东山历史,东山洋楼来历,哪栋楼曾经住过什么人,此间发生过哪些事,书中讲得精彩又有趣。这本书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充满深情的文字很打动人。一本带有浓厚“东山情结”的画册,是我探寻老城的一把钥匙。此后,我常拿着画册走街串巷,一步步走近历史老街和著名侨园,走进它们的传奇。

恤孤院路最南端右侧的新河浦路22—26号春园,曾是中共中央机关旧址。春园由3幢三层西式洋楼组成,面向新河浦涌并排而立,威武气派。春园24号楼已成为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来此参观者络绎不绝。旁边的春园22号楼开办了新河浦幼儿园,从这里走过,时常会听到孩子们的朗读声。

中共三大会址广场对面的逵园,楼顶标有醒目的建造年份“”。可别小看这个数字装饰,当年从外省来广州参加中共三大的代表,把它作为认路的路标。在后来寻找会址旧址时,它又成了确定旧址位置的关键。

培正路13号的简园,曾是谭延闿公馆。中共三大会议期间,毛泽东曾多次来简园,做这位湖南老乡的工作,商讨国共合作。简园至今尚未对外开放,我们只能从斑驳粗糙的米*色意大利风格批荡院墙,看出它的别具一格。

从恤孤院路拐个小弯向北,有一条叫做寺贝通津的狭小街道,街名本身就是个典故。这条街位于东山寺背后,曾经是寺贝底村居民的出入通道,人们把它叫做“寺贝通津”,意思是“东山寺背后通往海边码头”的那条路。

我曾顺着这条小道寻迹,东山五大名园之一的隅园就在寺贝通津42号。石碑记载,隅园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是近代著名造船专家伍景英建造的英伦风格的花园洋房,因阳台的梁托上有中国独有的吊钟花形,而被誉为“西曲中词”。

实际上,东山洋房大多在传统岭南大屋基础上糅合了西洋风格,前庭后院,红砖清水,柱式、拱券、山花顶式门廊,南洋花阶砖、意大利花地砖、满洲窗,整体呈现出中西融合、多元统一的人文意蕴,外观是西式的,园子的精神却是中国的。

启明二马路2号,一座两层曲尺形红砖洋楼别墅,就是这样一座典型的“西曲中词”风格花园洋房,蜚声海内外的散文大师秦牧先生在此住了16年,我曾与友人一道慕名前往。

东山一瞥(速写)罗颖作

园子的院墙有点特别,它有“观窗知人”的功能。据说当初建楼时,主人特意把院墙的通花窗底高设计成常人身高。遇有人经过,如果只看到院外人的头顶,说明那是路人,不必理会;如来人踮起脚、扒着窗往里看,主人看到人脸,就会出来接待。

我们知道主人不在,只是隔着院墙踮起脚尖使劲往里瞧,想象秦牧先生正在笔耕,不便惊扰,在院门前驻足片刻,拍照留念。只是,秦牧先生离开我们已有30余年,无论我们怎么踮脚扒窗,都只能想象先生的音容了。

到广州常听人说“西关小姐、东山少爷”,对这句话的含义,外来人不甚理解。当我第一次听人说起“东山少爷”时,以为这个称呼含有贬义。因为“少爷”一词,多少带点“华而不实”的味道。了解东山后才知,“东山少爷”其实是个爱称。

我巧遇一位老先生,培正二横路上的“润园”就是他家的园子。这位老先生好像为我解开了“东山少爷”之谜。

老先生祖籍台山,祖父是美洲华侨,这座小洋楼是祖父修建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从台山一道去美洲的侨民把辛苦赚来的钱带回家乡,准备购地建房,可那时*阀混战,盗匪猖獗,在乡村建房置业谈何容易?恰巧,祖父有位同乡在东山培道学校附近的启明路上,建起第一幢小洋楼。这位同乡原本为自己孩子上学投资建楼,却有不少学生家长纷纷上门来求租,且租金出得很高,房子立刻就不够租住了。精明的同乡发现这是一个商机,他提议老先生的祖父与其他侨商来这里购地建房,一来用于出租,二来可以自住,让自己的子弟上最好的学校。于是,华侨们结伴在这里购地、填塘、修路、建房,落脚生根。

这些侨商既对中华传统文化独具情愫,又接受西方的生活方式,对居住有着全新的要求,想要建一种与西关大屋不同的、带有西洋风格的房子。而那时没有现成的建筑设计图纸,也找不到融通中西的设计师。一个聪明的华侨又发现了一个新契机——楼宇设计,他送自己的儿子去美国专修建筑设计。东山有许多座风格独特、中西合璧的洋楼出自这位青年之手,有的深受其设计理念影响。老先生祖父建的这座楼,初稿就来自这位留洋青年设计师,祖父对廊柱和庭院的细节提出了一些建议,使他家的洋楼有别于邻家的。

东山一瞥(速写)罗颖作

侨商的后代们在东山成长起来。这些年轻人骨子里浸润着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又接受了良好的西式教育,他们是一群积极进取、目光远大、引领时代潮流、具有家国情怀的青年才俊,他们阳光、通达、自信、时尚,被那时的广州人称作“东山少爷”。如今,东山少爷成为历史,但这个称呼仍在流传。

为什么这些洋楼都以“园”命名呢?老先生说,那时的华侨都想给自己建的房子起个雅名。他们从自己名字中择一字给小楼命名,是为让后人记住老一辈人打拼的辛劳。

这位老先生,或许是传说中的“东山少爷”吧。

几个月后,我们因有机缘,不想竟住进东山。

这是一幢四层民国小洋楼,高高大大、方方正正。四楼有个大露台,从这里可以看得很远。院里长满了竹子,到处是好看的花。楼左是一个带意大利风情的小二层洋房别墅,平时很安静,节日的时候,这家院子里歌声欢笑声不断,一直热闹到午夜。右侧的红色小洋房是办公用的,平时没有什么声响。楼与楼之间离得很近,当地人管这叫“握手楼”。

新河浦是老东山的一个历史文化小区,大多数别墅属于历史文物建筑和私人产业,一般不对外开放。刚刚搬来,我对一切都感到新鲜好奇,总觉得每一幢楼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从这些老洋楼走出来的人,我都有种想接触和了解的冲动。每一次上街,我都会选择不同的路线,期待能遇上像那位老先生一样的街坊。

我喜欢逛逛培正路。培正路连接着烟墩路和新河浦路,靠近烟墩路的那一头聚集着三所百年名校:广州市第七中学、培正中学、培正小学。路的一侧,飞檐碧瓦的漂亮校门上悬挂着“培正中学”匾额和“培正至善至正”的校训,长长的围墙上镶满刻有“培正”二字的琉璃瓦当。站在培正路的北端,目之所及皆为“培正”,瞬间会受到莫名的熏染,此时此地的自己,仿佛变得庄重斯文。

这条路从烟墩路走来,带着婀娜的风姿通往新河浦涌。人们紧贴着砂粒粗糙的*色围墙走着,一家一家小院里探出来鲜艳的簕杜鹃,应季绽放的木棉花、凤凰花,还有终年碧绿的爬墙虎。培正路上一个一个被巧妙安排的屋宇古物,风情自在,透入灵魂。这里的空气飘动着传统、自然、诗意和爱的味道,让每一位路过的人移步换景,百年名校、百年老街、百年名园——广州啊,你因东山而不凡。

在广州,老广心目中的老东山似乎带点高不可攀的神秘感。但走近东山后,我发现东山是温暖而平和的。这里,一边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一边是琴棋书画的古韵书香。这里,浪漫与市井同在,规整与个性并存,旧时风与新时尚共舞,既有文艺范,又弥漫着烟火气。

在这个街区,外来人口与本地居民,大院文化与洋楼个性,聚居融合,友好守望。久住在此的居民,常常会牵着一只叼着快递的狗匆匆走过,和擦肩而过的邻居们打着招呼。小巷静谧,邻里和睦,人多却不喧闹,古旧却不杂乱。窄窄的车行道人行道上,即使早晚高峰,也从没见过人们因碰擦而临街争吵。这里是东山人的东山,它成为广州市井气息最贴切的注脚,街坊们活得自在适意、欢喜踏实。

20年前,广州将东山洋楼群片区列入“历史文化保护区”,新河浦的栋洋楼纳入保护利用规划范围。经过多年活化,如今东山洋楼不仅保留复古风情,当代艺术元素还让历史建筑再次“活”了起来。

我喜欢逛“橄榄山”小店,喜欢在这家小院里坐坐,看落英缤纷,听对面小楼不时传来的钢琴声。顺便说一句,这家的小物好看好用,那段日子,咖啡杯和装裱精致的画框是我的至爱。然后,穿过小巷走到烟墩路,在看上去并不起眼的“前街”咖啡店坐下来,点一杯手冲咖啡,再配上两片瑞士产的焦糖口味饼干。我喜欢去馨园。这是新河浦一带最令人神往的花园洋房,庭院别有洞天,店里的南瓜羹和牛排特别精致。如果想做一夜旧梦,可直奔三楼东山少爷房、二楼西关小姐房。馨园的老板是个古建爱好者,常年在世界各地周游,她的理想是将当代最时尚和最古典的元素带入她的园子。

我还喜欢去逵园。那里举办高品位的艺术展览已成日常,逵园艺术空间的创设故事常为人所津津乐道。百年前的居家楼,怎么通电源,怎么走电线,花地砖、花阶砖和窗花如何搭配,铁艺窗花和栏杆怎样才能做成旧时繁复的图案,家具要怎么摆放才能保留历史和时光的痕迹,院内的一树一花、一石一水,怎样布置才显古风等。修复活化的每个细节,都有古建、文博专家团队的参与,在兼顾美观与实用方面,逵园的新主人可谓下足了功夫。

新河浦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实践贴近生活、保持本真,这里不设门槛,也不拒绝进来歇脚的人。这里的居民习惯了闲暇时去看个展览、逛个艺术空间,放学的孩子、散步遛鸟的大叔、买菜的阿姨也常常走进各个文艺小店……这是东山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州市和越秀区对小洋楼整旧如故的保护与活化,让这里的历史建筑缓缓散发出古典雅致的人文魅力,这里风物闲美,真的很值得细细品味。

“热闹”这个词,根本不足以描绘东山,白天的东山,简直可以用“沸腾”二字来形容。

放学时的东山口,从校门里奔出来的孩子们,清脆快乐的声浪让老街瞬间成了声音的海洋。大大小小穿着校服的少年儿童,直接冲进街边的各个小食铺尽情地大快朵颐。

东山百货大楼是东山老街坊和家庭主妇最爱逛的商场,这里人气旺,生意好,老街坊喜欢的好东西,俯拾皆是,遇上打折活动,人多得简直挤破头。广州的传统百货店还能有这番景象,真让我吃惊。看来,保持本色、服务“工薪”、物美价廉是这家店最大的特色。年的春节,我邀请年近九旬的婆婆和我父母同来广州过年。与东山的老街坊一样,老人也最爱逛东山百货,遇上打折,眼里放光,在20元一件、30元一件的衣服摊儿上挑来拣去。身处大广州能买到中意又便宜的衣裳,老人们乐不可支。闲逛中,他们还发现了贴心好物——广州本地产内衣,记得叫“利群”的牌子,纯棉质地,做工考究,特别是内衣做成开衫,方便穿脱,不再像穿套头衫那样,为抬不起胳膊而受苦。

香港美点、云吞面、早茶……东山口大街两边,店铺林立,特色美食应有皆有,如深井烧鹅、潮州牛肉丸、点心。烟墩路上像双皮奶、姜撞奶、老蛋糕这样的小食店,一家紧挨着一家,又便宜又美味。广州酒家是当地人最爱叹早茶的地方,一盅两件,可以打发一上午的时光。如果要给客人准备些广式伴手礼,莲香楼是最好的去处。

东山口人流如织,生机勃勃,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这里是人人都在抒写生活真谛的世界。东山肉菜市场的早晚市时光,人挨人、人挤人,有的店铺摊永远排着长长的队。我喜欢提个竹篮子逛菜场,有时在熟食摊割一条脆香五花肉烧腊,有时在“今香食品”摊前等一碗销魂猪红汤,也会耐心排在“炳记”饺子店前长长的队里,只为买二斤现包的荠菜馄饨。离开广州好一阵了,至今还常常回味“今香”和“炳记”的味道。

那年中秋节,我们邀请老朋友戴老师一家来新居赏月。

戴老师夫妇特地送来一些米、芝麻、油和苹果,说是用来暖居的,祝福我们在这里生活平安幸福,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想得真周到啊!一袋米、一瓶油里,不仅有父兄般的温暖,还有融入一方水土的安稳。

戴老师是著名古典文学教授,在研究唐代文学方面很有造诣。他们南下广州已经20多年了,时间过得真快,一晃他们都有外孙女了。

那晚,他们把外孙女带来了。这个叫田田的小宝贝可爱极了,一头漂亮的卷发,眼睛明亮能说话,刚两岁的小家伙,总共也没见过几次面,但她就是跟我们亲。我们在大露台上喝茶赏月时,她一直紧贴着我们坐着,玩得很开心;到院子外散步,她一直拉着我们的手不放,我的心都被融化了。

十五的月亮从东方升了起来,月光从隔壁家的树枝间星星点点地透射过来,不一会儿,银色的月光洒满整个露台,照在每个人的脸上。月上东山,月色温柔。我们两家“外乡人”在露台上饮茶、赏月,说说书法,聊聊诗歌,三代人被幸福所环抱。

东山不是山,但在我心里,它有峰峦、有起伏、有绵延,它是一片非凡的风云之地。载入史册的中共三大在这里召开,许多传奇故事在这里发生。东山洋楼既见证了广州城的发展脉络,也记录着几代广东籍华侨的奋斗历程与家国情怀,今日东山承载并接续着新老广州人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那是周公东征,正从东山归来。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重比翼,和云翥”,这是青年毛泽东惜别杨开慧,即将奔赴东山。

无数个月明之夜,漫步东山新河浦,我一次次眺望夜空,思考着几乎是同样的问题:

当年,孙中山先生怎样从珠江乘船来到春园,与陈独秀商谈国共合作大计;年轻的共产*人在春园里怎样通宵达旦地思考、讨论?

当年,毛泽东怎样一趟又一趟走进简园真诚拜访握有重权的国民*要员谭延闿,同他商量国共合作;三十来岁的毛泽东怎样在庙前西街36号的小书房里,日夜构思《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雄文?

当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人,在中共三大会议后,又是怎样前往廖仲恺家拜访,与那一对革命家夫妇共同展望中国革命的美好前景?

今晚,一个春日的月夜,家人接到通知,即将奔赴新的工作岗位,我们就要跟美丽多姿的新河浦、耐人寻味的东山说“再见”了。

今晚,无论多晚,我们都要到外面走一走。曾经多少个夜晚,穿行在梦幻般的大小街巷,看树影斑驳晃动,院子里伸出来的三角梅在微风中摇摇摆摆,大朵大朵的鸡蛋花盛开在高枝上,不时有小孩子骑着童车窜来窜去,后面跟着一路叮嘱的爸爸或妈妈。

城市夜晚格外宁静,新河浦路、美华东路、达道路、培正二横路,再转回新河浦路,一路走过,很少遇上行人。今晚,月色不是很浓,海棠花儿却开得浓艳。熟悉的街道,熟悉的味道,熟悉的花朵,我们默默无语,只是拿着手机不停地拍照。
  

“看着繁花锦绣,赏着姹紫嫣红,想起这种一日之间,广州忽然变成了一座‘花城’,几乎全城的人都出来深夜赏花的情景,真是感到美妙。”秦牧的《花城》里,描写的是花城人的深夜赏花。

今晚是客居花城的人,在朦胧的月色中深夜赏花。我们流连在百年别墅、古树繁花间,跟每一棵树和每一朵花道别。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1
查看完整版本: 月上东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