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广州大街小巷的志愿驿站将进行改造升级,历时一年的设计大赛结果今日出炉,团市委公布最终有6件作品入选。去年9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员会联合市文明办、市住建委、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等单位联合启动广州志愿驿站升级改造设计大赛,经过复赛后,于今年5月29日举行复评会议,评选出专业设计机构最终入选作品6个。下一步,主办方将向相关设计者出具获奖证书和相关奖金。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入选的6个作品吧。
一等奖:作品:广府之窗,作者:唐色芳
整个建筑的造型在岭南建筑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提取,用现代材料表现,以满洲窗做成立面,做成岭南建筑的一个小缩影。
建筑利用装配式的模式,移动方便,维护方便,可重复利用建筑材料,达到利用最大化。屋顶做成可移动的太阳能光板,可以供应一定的电量给驿站用电。当屋顶移出,可作为遮阳板,可以为途人提供一个避阳遮荫的地方。在侧面与背面,设立LED屏幕,播放海报内容,也提供自助咨询的页面,为人们提供更好,更方便的服务。室内主要提供收纳的空间和舒适的工作环境。
二等奖:作品:木棉红(志愿驿站:形象升级概念方案),作者:吴峻冬
从城市印象和富有广州特色的古建筑寻找灵感,以现代的手法重新定义广州古建筑,融入木棉花的形态特征并提取现代城市的线条元素引入设计中,令驿站不失广州特色的前提下,拥有了全新的国际面貌。
三等奖:作品:citygift,作者:谢泽坤、马英康、夏声悦
该设计像一个“礼物盒”,从木棉花、西关大屋和定位图标等元素中获得灵感,呈现出一个独具广州特色的驿站,作为一个信息传达和功能服务的载体,是呈献给这座城市的礼物,也是广州献给世界的礼物。从功能上,是城市名片、拍照景点、一代人的记忆点,或是人们交流、互动的空间场所。建筑一侧用于多媒体信息的宣传;另一侧抽取了传统建筑中花窗的元素,屋顶上将传统建筑中的烟囱转化成一个会发光的爱心标志,在城市中指引和定位坐标。
三等奖:作品名称:广府之窗,作者:*宇城
整个建筑的造型融合岭南建筑特色和现代城市风格,在站体侧面与背面,设立LED显示屏,用于播放志愿服务信息和公益广告等内容。站体内设计简洁明了,主要便于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尽可能的提供更大工作空间。在站体色彩和显示度上,重点体现广州志愿者符号,直接命名志愿驿站,使得站体更具有辨识度。
三等奖:作品:广州志愿者驿站,作者:高敏敏
该设计经过实地考察,将广州志愿驿站定义为广州城市公益形象的窗口,为往来市民及广大宾客提供信息咨询、卫生急救、语言翻译等公共志愿服务。驿站的运营结构本着互助的精神,不同材质之间的构成互助。建筑的材质采用墙体暖*色及版开放玻璃窗,并采用屋顶弧形结构,展示了驿站志愿者包容性以及对社会的开放性。方案建筑由广府建筑的几个特色形态及颜色通过现代手法的处理,呈现具有时代的先进感又拥有传统人文特色的建筑语言。
三等奖:作品:广州“G”之窗,作者:李嘉嘉
该设计从广州的新城市形象LOGO入手,提取“广州”两个汉字与广州地标——“小蛮腰”广州塔进行结合,一气呵成,整体造型流畅。造型凸显出国际化、智慧型城市的风貌特征,融合了语言、文字、建筑、历史及视图,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和现代美感。设计主体部分形似英文大写字母“G”,是广州的首字母代名词,寓意驿站勇立潮头,打造广州志愿服务前沿阵地。顶棚设计有滑动轨,可以向外滑动形成类似岭南地区骑楼意向的灰空间,遮阳挡雨,方便进行多种室外的志愿宣传活动。
▌链接:
同时,本次大赛主办方也委托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志愿者参与设计,最终评选出6件作品。
第一名:花城盒子
该设计蕴含岭南花格窗、彩色玻璃满洲窗等传统建筑元素,以现代的花瓣形曲线形体进行时尚的演绎。本方案的特点,是可以根据场地情况,扩展延伸,设计灵感来源于广州传统的趟栊门,通过滑轨可以分几段抽出使驿站扩大;更可把花罩单独抽离,形成独立的遮阴休息区。
第二名:IGZ
志愿驿站2.0,力图“好搬”“好用”“好看”,方便运输、拆解组装、重复利用,且五脏俱全。功能适用性广,具有识别性、场所感,遮阳板上体现“爱广州”元素,可随着日光照射不断变换,同时属于可替换模块,可根据场景特征采用不同的符号语言,从而突出场景的差异性,和文化特色;建筑采用了光伏发电、物理遮阳、屋面隔热层、垂直绿化等多种生态节能措施,以适应广州地区的典型岭南气候。
第三名:广州红
在设计中融入广州符号,为广州志愿服务建构统一的形象,通过点、线、面的构造体现这种统一感,又通过色彩体现志愿者的古道热肠。志愿驿站的生产应该是统一标准的定制产品,在这种基础上,选取了“集装箱”作为该设计的灵感来源,方便运输、搭建,又能灵活迁移,灵活组装,有利于模块化,在不同场景中都可以显得毫无违和。
第四名:菱形宫
该设计与城市公共空间和谐共生,满足常态化功能的同时,亦可提供开放性的休憩、共享的交流等的公共活动,将志愿服务与城市生活融为一体,实现城市服务的开放性和城市空间的多元化。采用便于组装拆卸的新材料,并拥有灵活可变的空间特点,以适宜不同环境下的活动需求和志愿服务,在满足结构支撑和材料耐久性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提供空间的适应性变化。
第五名:守驿台
守驿台,即“志愿者坚守驿站服务”。该设计彻了模块化、可变形、易安装、绿色环保的理念,符合城市定位,外观优雅且易于识别。功能方面,满足市民对便民服务、公共服务、智能化服务的需求,根据市民日常需要,配备雨伞、地图、医疗箱、塑料凳等常用设施。整个驿站的材料选择主要为木质,部分增加一定的木格栅,能够有效地防止阳光的暴晒,同时,木格栅的使用也是的这个设计看起来更加的清新大气。
第六名:独木成荫
设计提取广州传统民居的深挑檐以及指摘窗的意向,抽象化重构,以现代的材料和手法再现传统文化;为应对广州炎热的气候,设计结合可开启式的立面,打破建筑的围合感,增强内外空间的互动交融性,形成能够遮阳的灰空间供市民休息;驿站立面运用参数化窗洞,并结合LED灯的使用,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唤起市民树荫下休息的感受;夜间灯光
设计使其能够成为城市小品,点缀城市生活。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黎旭阳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董业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