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夏至或为端午节起源夏至到蝉始鸣木槿荣
TUhjnbcbe - 2022/9/5 9:20:00

“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

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也是万物生长的季节,若小满代表了“物至此而小得盈满”,夏至万物便“皆假大而至极”了,且唯美寓意由来已久。

夏至节气或是端午节的起源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主流的看法是自屈原起:秦将白起攻下了郢都,楚顷襄王与贵族们狼狈不堪逃难,62岁的楚贵族屈原不愿逃亡,而自投汨罗江,这一天刚好是农历五月五日,后端午节,自此始。

但是研究史料发现,端午节的起源或与屈原无关,而与夏至有关,其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最早的甲骨文、金文中仅有春、秋两字,而无夏至的概念,在其他相关的三代考古资料中,尚未发现有关材料,目前有史可证实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太初元年(前年)司马迁、唐都、落下闳等人颁行新历法,夏至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推行全国。

汉人应劭《风俗通》中对端午节的习俗也加以论证,南宋范晔《后汉书·礼仪志》也有相关记载:夏至时节,百姓用青、赤、*、白、黑等五彩丝线合成细索,系于臂上,称为“长命缕”或称“续命缕”、“五色缕”、朱索等,以驱瘟病,除邪,止恶气。

*石先生,年他在《端午礼俗史》: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

刘德谦先生,年在《端午始源又一说》:端午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端午节有“斗百草”、“采杂药”风俗,与屈原无关。

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先生,年12月在韩国首尔举办的国际学术会上,再度证实了这种说法:端午节即是夏至,证实以上说法。

综上,夏至作为节气始于战国,完善于汉武帝时代长安(今西安),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诗词歌赋便是佐证。

唐诗宋词将夏至大放异彩

关于夏至流传最广的首诗词中,以唐宋为最,唐4首、宋17首,关于端午的97首诗词中亦以唐宋为主,唐9首,宋78首,关于夏雨、夏荷、夏蝉、夏避暑……

其中,韦应物夏至日,“昼晷已云极”,最具盛名。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意为到了夏至这一天,昼晷所能测量的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这颇有“物极必反”的含义,这点在元稹二十四节气诗《夏至》中也有所体现,如“蕤宾移去后,二气各西东”,二气各西东,便指的是夏至过后,阳气阴气分道扬镳。按照惯例,我们总以为夏至过后阳气会很旺盛,因为燥热袭来,可是恰恰相反,夏至日阴气始生阳气渐衰。

今年6月21日5时44分,我们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将上演罕见“金环日食”,日环食发生时,金星位于太阳西边不远处,可出现”金日同辉”。

天文学家指出这次日环食的最大食分可以达到0.,这个数字越接近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就会越多,例如在西藏西部地区的环食带经过区域,绝大部分太阳光都可能被月球遮挡住,太阳将犹如一个美丽的金色指环悬挂于空中,景色将非常壮观。

“未及施*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享受至美至夏,再与家人共谈十年不遇的月环食,岂不惬意?

夏至的唯美寓意由来已久

①夏至日,祭地,皆用歌舞。

“冬至祀天”、“夏至祀地”是我国历朝历代最隆重的礼制之一。

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切事物均有阴阳两面,一天之中有阴阳,一年之中也分阴阳期(即夏至——冬至期间为阴期,冬至——夏至期间为阳期)冬至开始白昼渐长,夜间渐短,象征阳气开始,因为天代表阳,所以皇帝“冬至”祭天,祈求安度阳期,夏至开始夜间渐长,白昼渐短,象征阴期开始,因为地代表阴,所以皇帝于阴期开始之日——“夏至”祭地,祈求安度阴期。

②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按照惯例,我们总以为夏至过后阳气会很旺盛,因为燥热袭来,可是恰恰相反,夏至日阴气始生阳气渐衰。

正如《礼记》所言:夏至到、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

麋,与鹿虽属同科,但古人认为,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当喜阳的鹿角感受到阴气,所以此后便开始脱落,而麇因属阴性,所以直到冬至日角才脱落。

雄蝉也感到阴气生长便鼓腹而鸣。

喜阴的半夏草开始疯狂生长,这些都是夏至后阳气渐渐衰退的证明。

木槿花,也叫“木棉花、荆条花”,朝开暮落花,它性喜温暖湿润、对光照的适应性比较强,夏至后也愈发繁荣!

后来也延伸至,“夏至到,木槿荣,四时兴,长相伴”,也是最美好的愿:伴侣常相伴,多厮守!

1
查看完整版本: 夏至或为端午节起源夏至到蝉始鸣木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