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文接上期)
也许眼前的景色太过吸引人,我们在这里逗留了太长的时间,也透支了太多的惊喜,加之时近中午,气温升高和一段较长的步行,当我们赶到尼下村观景台时,我却提不起太多精神来了。虽然不管是在半山腰上,还是在观景台上,随处都可以望见一簇簇的木棉花,确有古人诗中所言的“奇花烂熳半天中,天上云霞相映红”的况味。
其实,尼下村看到的木棉花只是我们此行的第一站,只是正餐开始前的小甜点,而昌化江码头才是我们真正的视觉大餐。而在我们去昌化江码头观景之前,我们必须填饱肚子。
午饭是我们早上就准备好的,但在哪里吃实在是一个难题。幸好没走多远,就在一个木棉花盛开的村庄的边上,发现了一处凉亭。凉亭置身在木棉花树之中,仿佛古诗词中常见的送别的长亭,顿时让这里有了几分诗意。
能在这样的环境下吃一顿午餐,将是多么惬意的事啊。我们把车停在了两棵高大的木棉树下,带着意外的喜悦前往凉亭。几位游客刚刚在这里吃完饭,我们来得正是时候。
正午的阳光照耀着小村庄,照耀着亭外火红的木棉。四周很幽静,除了木棉花坠落地上发出的声音外,再听不到一丝喧嚣,仿佛这里已远离尘世。凉亭如船,停泊在海南春天的木棉花海上,而我们只是几个误入的食客。
在尼下村通往观景台的路上,我们就看到了有商贩在叫卖晾干的木棉花。古人形容盛开的木棉花有这样的句子:覆之如铃仰如爵,赤瓣熊熊星有角。不知道木棉花有什么食疗功效,但枯槁的样子很难让人联想到它在春天枝头的明艳。
饭后,我们信步逛了一下这个小村庄,也顺便捡拾了好几塑料袋的木棉花,能不能吃倒在其次,在木棉树下捡拾刚刚落下的花朵本身,就是一件极让人快乐的事。
刘克庄诗云: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此时,村子里花开红透,却是不见居人,也听不见鸡鸣犬吠。在我们即将离开前,才在一所院子中看到了一位瘦小的老人,满脸皱纹却带着笑意,突然让我觉得他好像传说中的土地爷。听到我们说话,“土地奶奶”也从屋里走了出来,但只是淡淡地望着我们,没有参与我们的聊天。
虽然听不太懂他说的话,但他热情地给我们打水,让我们洗手。当我们问木棉花有没有*性时,老人家立刻接过我们手中的花朵,撕下一片往嘴里放,用坚定的眼神和略显夸张的咀嚼告诉我们这花是能吃的。对他来说,我们奔波这么远的路来这里看他们村里的红木棉,应该是挺奇怪的事吧。我们眼中的木棉只是他们家院子里一棵平常不过的树而已,就如同我们北方人家中栽植的榆树杏树那样普通,但我相信,如果他到我们北方来,看到我们家的榆树结钱杏树开花,一定不会像我们这样惊喜。
告别了老人和这个开满木棉花的村庄,我们继续着旅程。今天预定的三处观赏景点,我们才完成了三分之一。但我的眼睛如同刚刚被午饭撑大了的胃一样,似乎已容不下更多的食物了,尽管接下来的昌化江码头观景台是传说中看木棉的最佳观景点,也是网红打卡的地方。
一个景点好不好,最简单的判断途径就是看游客的人数。昌化江码头观景台,就用游客的数量证明了这一点。
站在观景台上,我们看到的木棉春色图别有洞天,宛若仙境。蓝天白云之下,一条江划开两岸,墨青的山是背景,对岸山下江边是一片貌若云霞的红木棉,倒映水中,确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韵味。游船驶过,激起白色的浪花,波痕从船尾向两边凤凰羽翼般展开。
与尼下村田园木棉图景相比,这里的画面更为开阔,更为大气,能让我们的目光随江水展开,更令心胸为之畅达。在尼下村看木棉,因为稻田入画,那里的木棉红自然就多了一份人间烟火气,那里的木棉也就显得亲切可人。而在此处,因为一条流动的江,让这里的木棉图更为灵动,也因为是在远方眺望,升腾的水气让这里的木棉多了几份飘逸俊美,立刻让我想到了武侠片《新龙门客栈》中,林青霞所饰演的侠骨柔情、英姿卓绝的邱莫言来。
我不知道我想象中的形象,是不是舒婷心中的形象,但不论是什么样的形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向往也有不同的苦楚,女侠邱莫言如此,诗人舒婷也不能外吧。
我们是站在岸边看风景的,游船里的人是在水中看风景的。他们能在水中看两岸的风景,而我们只能看对岸的风景。我们是旁观者,他们才是画中人。
大姐是想乘坐一下游艇的,我其实也想,可因为腿疼的缘故,我实在是不愿意走动了。为了迁就我们,大姐是带着遗憾带我们继续前行的,让我心里很是愧疚。不过我的愧疚感很快就忘却了,拍岸村木棉已在眼前。
作为此行的最后一站,因为纬度相对更高,拍岸村的木棉尚未进入盛花期,花朵也显得比较小。尼下村我们看到的是绿意盎然的水田,而在前往此处观景台的路上,戴着斗笠的女人正在水田里插秧。这里的木棉花虽然未到盛开之时,但这里的三角梅却是花正盛时,开得格外绚烂。在通往观景台的路边,堆成一路云霞,让人精神无比爽悦。
“北人无路识朱颜”,一路走来,我们却是看到了太多的木棉花开,在拍岸村则看到了木棉含苞靠待放的样子,并没有给我们什么遗憾之感。相反,我们在观景台还有意外的收获。在这里,我透过封闭的围栏,看到了一列绿皮火车穿过木棉花海的情景,我把手机伸过围栏,拍录下了那个画面。后来,姐姐的一个微友给她发来了航拍的这个画面,确实是很美。如果是盛花期的话,那将更美。
同样是木棉花开,尼下村的木棉美在人间烟火气,昌江码头的木棉美在飘逸俊秀,而在拍岸村,木棉花则美在一列绿皮火车穿行而过,留给我们一个繁花盛开时的想象空间。
这一天,因为舒婷的一首诗,我穿行在海南的木棉花海之中,我一直在琢磨这样一个问题:海南的木棉花之所以吸引着外来的游客,除了它本身具有的美丽之外,会不会与舒婷的诗有一定关联。也许正在这首诗,将木棉花原来象征着英雄的寓意逐渐淡化,并成为了一种爱情和幸福的象征。
赋花草树木以人的精神,乃是古代文人的常用手法。陶渊明笔下的菊,郑板桥诗中的竹,陆游词中的梅都让它们有了非凡的寓意,成为独属于它们的花语。
写木棉花的诗倒是有一些的,杨万里、苏轼、包括我前面提到的刘克庄等名家都写过,但他们几乎都是一笔带过,或是单纯描写,所用之喻大多是红霞、烛炬、珊瑚等等,写形倒是恰切,但都没有给木棉花赋予精神的内核,至少是没有象征爱情的精神内核,也就没有能流传千古的名诗名句。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舒婷以她在《致橡树》中对木棉的咏叹,表达了她的爱情观——渴望自强自立,追求尊重平等,才让木棉花从此闪耀出爱情的光泽。
但我始终觉得,如果用木棉花象征爱情的热烈更为适合。与《致橡树》所表达的爱情观相比,我更喜欢舒婷在《神女峰》一诗中的表达的爱情理念——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本图片由大姐拍的)
年2月22日一稿写于海南乐东九所镇
年5月5日二稿写于佳木斯市
后记:
年的这个时候,我正跟母亲与大姐一家在海南过年。我和母亲临返回之前,大姐给我们安排了去观赏木棉花。
这篇游记散文在去年5月就写完了,此时发出来,用意不言自明,只为回想那段幸福而美好的时光。在尼下村、在昌江码头、在拍岸村,我见到了太多太美的木棉花。
此时,海南昌江岸边的木棉花又要盛开了吧,我在北国的雪色中,用此文作再一次地回望。
不一样的文字不一样的情怀
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