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学中有句话“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朵花呈现的乃是一个世界。花,一旦进入了人类的社会,和人有了关系,进入了人的视野,尤其进入了名人的文学世界,就变得活跃起来,有了动感、有了美感、有了生命力。苏东坡所描绘的海南“花世界”,便如是。
一、入琼之前的“花意识”苏东坡在抵达海南之前,对花的世界赋予了不同的“意识”。比较典型的是他在*州和惠州时期。
*州时期“只恐夜深花睡去”。苏东坡的《海棠》有:“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首绝句写于元丰三年(公元年),苏轼被贬*州(今湖北*冈)期间。前两句写环境,后两句写爱花心事。题为“海棠”,而起笔却对海棠不做描绘,这是一处曲笔。“东风袅袅”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之句。“崇光”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着一“泛”字,活写出春意的暖融,这为海棠的盛开造势。次句侧写海棠,“香雾空蒙”写海棠阵阵幽香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沁人心脾。“月转廊”,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照不到这海棠花;暗示夜已深,人无寐,当然你也可从中读出一层隐喻:处江湖之僻远,不遇君王恩宠。“只恐夜深花睡去”,这一句写得痴绝,是全诗的关键句。此句转折一笔,写赏花者的心态。当月华再也照不到海棠的芳容时,诗人顿生满心怜意:海棠如此芳华灿烂,怎忍心让她独自栖身于昏昧幽暗之中呢?这蓄积了一季的努力而悄然盛放的花儿,居然无人欣赏,岂不让她太伤心失望了吗?夜阑人静,孤寂满怀的我,自然无法成眠;花儿孤寂、冷清得想睡去,那我如何独自打发这漫漫长夜?不行,能够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只有我;能够陪我散步的,只有这寂寞的海棠!一个“恐”写出了我不堪孤独寂寞的煎熬而生出的担忧、惊怯之情,也暗藏了我欲与花共度良宵的执着。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现在他满心里只有这花儿璀璨的笑靥,其余的种种不快都可暂且一笔勾销了:这是一种“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照红妆”呼应前句的“花睡去”三字,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清代诗人查慎行说:“此诗极为俗口所赏,然非先生老境。”写此诗时,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萎靡之气,从“东风”“崇光”“香雾”“高烛”“红妆”这些明丽的意象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潇洒的胸襟。
惠州时期“蝶恋花”“荔枝花”。苏东坡在惠州写过《蝶恋花》,最爱吟唱自己填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是一首伤春词,那“花褪残红青杏小”以描写的花落之景色来诉说春天将逝,让人产生春归的失落与感伤。但是下一句“天涯何处无芳草”却一扫忧郁,给人以自信和希冀,这里“花”与“草”呼应,反映的是不同的心境。在广东惠州,苏轼对荔枝情有独钟。此后,苏轼多次在诗文中表现出对荔枝的喜爱。荔枝刚开花,他就念叨着“荔子几时熟,花头今已繁。”等荔枝熟等得苏轼有些惆怅了,说道:“留师笋蕨不足道,怅望荔枝何时丹。”连他在针砭时*、借古讽今之时,也不忘把荔枝带上。
二、海南“花世界”宋哲宗绍圣四年(年),60多岁的苏东坡被贬谪到海南儋州。虽然遭贬海岛使得苏东坡面临诸多艰难困苦,但是海南岛的花儿进入苏东坡的视野,或菊花开,或牡丹艳,或月季红,或“五狗卧花蕊”,呈现出不同的“花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苏东坡内心的苦闷,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苏东坡的创作灵感。海南之花,与海南其它元素一样,共同促成了苏东坡海南时期的“海南收获”。
1、海南菊花开。《民国文昌县志》卷一《花类》记载:
菊花,五色俱有,*者为多。东坡云:“海南菊花,十月初始开,不以重阳为断。”
这是苏东坡对海南菊花的认识,认为海南的菊花与北方的菊花在开放时间上的不同,显示了南北气候的差异。
2、“堂荫种山丹”。《民国文昌县志》卷一《花类》记载:
山丹,俗名山牡丹。丛生,高数尺,叶如白茶花,红色蓓蕾,数十朵成簇,开时烂漫如盘。苏诗:“堂荫种山丹,错落玛瑙盘。”是也。
这是苏东坡对海南山牡丹开花时候的描述。花开烂漫如盘的盛况,呈现的是生命力的旺盛与花好心情好的情形。
3、“五狗卧花蕊”。传说千年前的一个夏日,宋代宰相王安石为苏东坡贬谪广东饯行(不久又加罪到海南),即兴赋诗一首,其中有“明月当空叫,五狗卧花蕊”一句。苏东坡觉得可笑,以为王安石年老脑钝,遂改成“明月当空照,五犬卧花荫”。后来苏东坡谪居海南儋州,夜居桄榔庵,常听到有鸟儿啼叫,遂问当地百姓,百姓告诉他这是“明月鸟”;后又得知当地有一种花蕊似五犬的“狗仔花”,东坡公才恍然大悟,原来当时王安石所写的“明月”是一种鸟,而“五犬”是狗仔花的花蕊,鸟岂能不叫,花又岂能无蕊?苏东坡顿时后悔羞愧。
狗仔花属菊科植物咸虾花,一年生草本植物,枝高60-厘米,茎直立,叶互生,头状花序卵状,花淡紫色,绽开的花瓣内有5支花蕊,形似5只小犬顶头蹲坐一团,头、身、尾俱全,形象逼真故名“狗仔花”。其花叶为匙形丛生呈莲座状,密集数朵,色紫肉翠;花蕊中五犬盘落,错落排列,外观古朴,生气盎然,在美化周围环境同时,还可以增强人们的视感享受。狗仔花性味辛、微苦、平,以全株入药,功能清热利湿,散瘀消肿;可用于感冒发热,急性乳腺炎、胃肠炎与痢疾等病症。其经典验方如下。
①《全国中草药汇编》:狗仔花鲜品适量捣烂,外用敷患处,活血散瘀,主治疮疖,湿疹,荨麻疹,跌打损伤。
②《中华本草》:狗仔花干品0.5-1两,煎汤,去渣内服,用于感冒发热,头痛,乳腺炎,急性胃肠炎,痢疾(注1)。
4、“花如芍药”的海南“桃金娘”。
团团簇簇的绿叶里,一颗颗红的紫的小果被长梗托着,煞是诱人,摘一颗放入口中,自有一股香甜味道留唇齿间,这便是海南山野随处可见的桃金娘。明代正德《琼台志》中对其记载为:“倒粘子,野生,花如芍药,而皮溃可胶,可代为柿油,东坡名曰海漆子,可酿酒。逋逃匿野者食之,又名逃*粮。”据此看来,桃金娘之名应该是逃*粮音误所来。那么,苏轼又为何会给这种野果取名呢?年农历五月,苏轼取道广西藤州前往海南,沿途看到桃金娘花开,写下了“自藤至儋,野花夹道,如芍药而小,红鲜可爱,朴薮丛生,土人云‘倒粘子花也’。”文中“野花夹道”很有文采,路边花丛簇簇,这不起眼的小事物,在苏轼笔下充满了浪漫色彩,显得活力四射。到了儋州,不久桃金娘也熟了,苏轼吃了几颗,发现“殊甘美”,而中间的细核要是咬破了还颇有苦涩。他甚至还得知“童儿食之,或大便难通。”苏轼还发现,当时海南没有柿子,当地人把桃金娘的皮剥下浸润,然后揉成胶,来代替柿胶。
苏轼不仅仅是一位“吃货”,对药理也上心,他发现用酒来蒸桃金娘的嫩叶,然后烘干成粉末,再弄成药丸,有止痢、健胃、清热等功效。于是苏轼就以治病的名义,将这东西送酒每天吃上一百多颗,治好了自己“小便白胶,大腑滑”的毛病。
得知桃金娘是良药,为使后人能知其药效,于是苏轼给桃金娘取别名为海漆,并写了文章《海漆录》,“以贻好事君子”。至明代还有诗人用海漆之名,如明代陈繗所写“林椰叶老无穷碧,海漆花娇别样红。”清代以来,以海漆指代桃金娘则罕见(注2)。
5、木棉花落刺桐开。海南岛地理位置独特,具有着与中原大陆迥异的热带风光,其中,木棉花与刺桐花即是独具特色。苏东坡的一首诗中有这两种花的身影:
老鸦衔肉纸飞灰,万里家山安在哉。苍耳林中太白过,鹿门山下德公回。管宁投老终归去,王式当年本不来。记取城南上巳日,木棉花落刺桐开。(《海南人不作寒食,而以上巳上冢。予携一瓢酒,寻诸生,皆出矣。独老符秀才在,因与饮,至醉。符盖儋人之安贫守静者也》)
据此诗的长题可知,苏东坡是在上巳日携酒遍寻诸生,而诸生皆已出门,独老符秀才在家,相饮大醉,因知海南不作寒食,而在上巳日上坟的风俗。诗中虽然一半篇幅用典故表达自己的现状,而首句和末句则是记载了海南上巳日上坟的风俗和这个时节独特的景色。末句中“木棉花落刺桐开”写得非常有神采,诗句点明了海南的时节物候,同时与句首的“纸飞灰”,对比而呼应,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温暖的色调。
三、苏东坡笔下海南花的精神取向花儿本身是自然物,没有任何精神的。但是进入文人的视野,纳入诗词的世界,就被赋予了某种精神,成为某种象征意义的物象。海南花在苏东坡笔下,呈现的是这样一些精神取向。
1、表达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
月季花虽是低矮灌木,但根系粗壮、发达,生命力顽强,受到了苏轼、苏辙兄弟的赞美。苏氏兄弟被贬谪流放期间,曾有咏月季诗互相唱和,以月季不畏艰难、昂扬向上的精神互相鼓励。
月季在中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多年前的汉武帝时代。不过,在宋代以前,尚未出现“月季”之名,月季花的艺术形象,在宋代以前也极少出现,仅见于唐代绢画《引路菩萨图》中。月季是蔷薇属植物,虽然宋代之前以“蔷薇”为题的诗歌有可能是写月季,但严格来说,中国的月季文化,是在宋代才形成。宋代的诗词、绘画、丝织品等,都出现了月季,其文化内涵已经很明确了。
“月季”之名,最早出现在北宋人宋祈的《益部方物略记》:“花亘四时,月一披秀,寒暑不改,似固常守。月季花,此花即东方所谓四季花者,翠蔓红花。蜀少霜雪,此花得终岁,十二月辄一开。”“花亘四时”,是说一年四季均能开花,“月一披秀”,是说每月都能开花,月季花很有可能因此而得名。而在当时的东部地区,则称这种花为“四季花”。月季花的这种特性,自然深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他们不仅描写月季的特性和形态,还提炼出月季独特的文化内涵。
苏轼有《月季》诗曰:
花开花落无间断,春来春去不相关。牡丹最贵惟春晩,芍药虽繁只夏初。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
牡丹号称“花王”,芍药为“花相”,在百花中的地位本来高不可攀。但苏轼此诗别出心裁,称牡丹虽雍容华贵,但晩春才开,芍药虽繁花似锦,但初夏才开,只有月季四时常开,能与牡丹、芍药拼时间,从而赋予了月季藐视群芳的资本。
在苏辙的住所后面,有一丛月季的枝干被人砍掉,但被秋雨一淋,又顽强地长出新芽,虽说秋风已经凛冽,但仍长得颇为茂盛。苏辙写出《所寓堂后月季再生与远同赋》:
客背有芳藂,开花不遗月。何人纵寻斧,害意肯留枿。偶乘秋雨滋,冒土见微茁。猗猗抽条颖,颇欲傲寒冽。势穷虽云病,根大未容拔。我行天涯远,幸此城南茇。小堂劣容卧,幽阁粗可蹑。中无一寻空,外有四邻市。窥墙数柚实,隔屋看椰叶。葱蒨独兹苗,愍愍待其活。及春见开敷,三嗅何忍折。
表现出月季的萌枝力强、耐修剪、非常旺盛的生命力和敢于与恶劣环境搏斗的顽强精神,以及惜花之情。来年春天,这丛月季竟然开了花,给身在贬谪中的苏辙送来了一些慰藉。
、
苏轼收到弟弟的诗后,回了一首《次韵子由月季花再生》:
幽芳本长春,暂瘁如蚀月。且当付造物,未易料枯枿。也知宿根深,便作紫笋茁。乘时出婉娩,为我暖栗冽。先生早贵重,庙论推英拔。而今城东瓜,不记召南茇。陋居有远寄,小圃无阔蹑。还为久处计,坐待行年匝。腊果缀梅枝,春杯浮竹叶。谁言一萌动,已觉万木活。聊将玉蕊新,插向纶巾折。
本诗中“玉蕊新”,世谓此玫瑰花。可见苏轼借月季花传达出昂扬向上的乐观精神。
2、用春花之美礼赞海南春天。元符二年()苏东坡在海南儋州看到了热闹的鞭春图景,遂创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古时立春日习俗,耕夫持犁杖鞭打耕牛,谓之“打春”。下阕“春幡”,指旗帜;春胜,剪纸图案,以示迎春。以上词的意思是春牛春杖表达出迎春之意,无限春风从海上吹来。乞求春神造化万物之工,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红艳。春幡春胜肆意飞舞,一阵春风吹醒了我的酒醉。海南的春景与中原景色不同,立春时卷起的杨絮好似雪花飘洒。苏轼以欢快的笔触描写海南绚丽的春光,寄托了他随遇而安的达观思想。
这是一首礼赞海南春天的词。在词史上也是第一首写海南之春的赞歌。词中欢快地描绘了春回大地,海南岛上,一派庆春备耕的景象。这首词是一副工仗的春联词。用词写春词,在词史上这是第一篇。此词中,上片写桃花,下片写杨花,红白相衬,分外妖娆。写桃花句,大意是乞得春神之力,把桃花染得如同血肉之色一般。丐,乞求。这里把春神人格化,见出造物主孳乳人间万物的亲切之情。“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句,是全词点睛之笔。海南地暖,其时已见杨花;而中原,燕到春分前后始至,与杨柳飞花约略同时。作者用海南没有的雪花来比拟海南早见的杨花,谓海南跟中原景色略同,于是发出“不似天涯”的感叹。
3、自乐心情好,田园菊与兰。一般来说,菊花与兰花在文人笔下经常被描述为田园风光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闲情自适的心态。海南时期的苏东坡同样如此。海南儋州,在太守张中和乡亲们的帮助下,苏轼自建茅舍,有了栖身之地。于是苏轼写下了《新居》一诗: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短篱寻丈间,寄我无穷境。旧居无一席,逐客犹遭屏。结茅得兹地,翳翳村巷永。数朝风雨凉,畦菊发新颖。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
全诗意思是:初升的朝阳阳光洒入北边的林中,透过稀疏的枝干投下光影。我居住在低矮的篱笆之中的新居,给我无穷的快乐之境。过去寄居的官舍也不是好房子,但就是这样简陋的房子也不让人居住。在这里建造简陋的屋舍,小巷幽深,草木繁盛。几场风雨过后天气渐渐转凉,畦田中的菊花新生出点点花蕾。转瞬之间便可度过岁月,何必只追求那赖以谋生的粮田。
苏东坡站在自己栽种的九畹菊花前,看着菊花在风雨后萌生的新芽,感慨道:“俯仰可卒岁,何必谋二顷”。可以想见,虽是槟榔茅舍,但有碧海蓝天,秋菊盛开,这种恬淡的生活和之前描写生活的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
海南儋州的苏东坡还在另外一首诗中描绘了“兰与菊”的情形。他写有《和陶戴主簿》:
海南无冬夏,安知岁将穷。时时小摇落,荣悴俯仰中。上天信包荒,佳植无由丰。锄耰代肃杀,有择非霜风。手栽兰与菊,侑我清宴终。撷芳眼已明,饮酒腹尚冲。草去土自隤,井深墙愈隆。勿笑一亩园,蚁垤齐衡嵩。
诗中“手栽兰与菊,侑我清宴终”是典型的田园风光图景。
4、养生诗中有杨花。苏东坡在海南儋州的养生有自己的良方,即旦起理发、午窗坐睡和夜卧濯足。为此他写有《午窗坐睡》诗:
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
当苏东坡说到“枯杨下飞花,膏泽回衰朽”时,仿佛生死有轮回。苏东坡的“午窗坐睡”给人飘然若仙的感觉,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养生之道(注3)。
参考文献
注1:王庄林《散瘀利湿的狗仔花》,《开卷有益-求医问药》年11期。
注2:《苏轼为桃金娘取名“海漆”》,《海南日报》年8月10日。
注3:阮忠《流寓儋州的苏东坡》,南方出版社,年。
编辑:李雨聪
图片来源:椰网、新华网
审核:吴淑珍
监制:全德权、张慧莹
海南爱心扶贫网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