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前,先分清寒热
年4月下《中国家庭医生》P20-21
受访专家/广州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刘凤斌教授
《中国家庭医生》记者:凌茜雯通讯员:锁卓琪
寒湿的人,以药性平和的茯苓、扁豆,乃至偏温性的砂仁为宜。
而湿热者,适合吃点清热的火炭母、蒲公英祛。
但运动祛湿,人人适宜。
刘凤斌是广州中医院脾胃病科主任,久居广州。对当地人最常见的湿证,他有一套调理方法。
饮食祛湿
分清寒湿、湿热
刘凤斌教授认为,要通过饮食祛湿,首先要辨别湿证的类型,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湿重者多见两类,一是寒湿,寒邪与湿邪兼夹;二是湿热,热邪与湿邪兼夹。
寒湿,这样吃
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凉食,如喝冰饮,吃雪糕等。
舌质淡,舌苔白;怕冷,吃凉食,受凉后容易腹张、拉肚子;胃口不好,口淡,不想喝水;容易疲倦,严重的可出现浮肿,如手脚肿、眼泡肿
煲汤、炒菜时,适宜加入温性的姜片、花椒、陈皮、砂仁,能起到苦温燥湿的作用。寒湿者往往还存在脾胃虚寒,可适当加一些健脾的药材,如茯苓、淮山、*参。
常见的祛寒湿汤,包括太子参茯苓陈皮排骨汤、扁豆茯苓猪骨汤等。
生姜20克、*参10克、砂仁6克、陈皮5克,一起熬煮。
对寒湿者来说,鸡骨草、火炭母、土茯苓偏寒凉,会加重脾胃虚寒。脾虚,则水湿运化更不顺畅,加重湿邪内生。
热湿,这样吃
这类人平素多喜欢吃煎炸、烧烤等食品。
口苦、口干,舌苔厚、*,困倦乏力,老觉得睡不醒,咽部分泌物较多,大便不通畅、黏腻,精神烦躁。
湿热,还可以细分为三类:湿重于热,有一点口干,口苦不严重,舌苔腻而不*;湿热并重,口干、口苦严重些,舌苔*厚腻;热重于湿,特别口干,舌质红,苔*而干,大便干结。
如果湿重于热,内热不严重,可用偏凉性的土茯苓、薏仁等煲汤,湿热并重甚或热重于湿的,可用偏寒性的绵茵陈、蒲公英、鸡骨草等。
常见的祛湿热汤,包括土茯苓粉葛冬瓜猪骨汤、薏仁白扁豆鸡脚汤、木棉花莲蓬薏米汤、绵茵陈鲫鱼汤等
“清湿热的药材多偏凉,有时候人体未必能接受,可以适当加点陈皮。中医称之为‘引经药’。”刘凤斌教授说。
蒲公英、绵茵陈、火炭母和紫苏叶各30克,一起熬煮。
辨不清寒热的,这样吃
宜用性味比较平和的祛湿药材煲汤、煮粥,如芡实、白茯苓、扁豆、淮山。
四神汤:茯苓、淮山、莲子和芡实各20克左右,一起熬煮。
刘凤斌教授提醒:“一般来讲,所有祛湿方里,都可以加一些芳香化湿的药材,比如苏叶、藿香、佩兰、砂仁等。”
“这就好比。衣服湿透了,用火烤、加温总是不干,风一吹就干了,芳香化湿的药就相当于是风吹。”
运动祛湿
以微微出汗为宜
运动有助于激发人体阳气,阳气充足,则脾胃运化功能增强,减少体内水湿停滞。同时,运动排汗,也有助于祛除湿气。
刘凤斌教授建议,运动化湿,可以选择慢跑、走路、练八段锦等中低等强度的运动。
运动的时间、强度,以自觉微微出汗为宜。不宜锻炼到大汗淋漓,出汗过多,又未能及时擦干或及时更换衣服,也会招致湿邪入侵,或导致风邪侵袭而感冒。
不建议在夜间、清晨进行运动。这些时段雾气较重,容易祛湿不成反而招来外湿。
药浴、艾灸
振奋脾阳,以助化湿
除了饮食、运动以外,药浴、艾灸也有祛湿之效。
祛湿药浴方:将佩兰、藿香、艾叶煎煮后,把药计兑入洗澡水中。佩兰、藿香有芳香化湿之效,艾叶祛寒散湿。
由于人体的水湿代谢,主要依赖于脾胃,所以,艾灸的部位,也要跟着脾胃经走。可以重点艾灸脾经上的几个关键穴位,如足三里、神阙(即肚脐)、三阴交、阴陵泉、商丘等穴位。
来源:广州中医院
执行主编:韩 康
值班编辑:张人文
编
辑:刘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