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搭建情境学习场
TUhjnbcbe - 2024/9/1 16:40:00
北京哪间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m-mip.39.net/nk/mip_4591440.html

“双减”当前,教师如何广借力促进个人专业发展,又如何巧发力反馈到学生个体成长,这必然是“加”与“减”之间需要做的取舍与平衡。我认为,教学任务不变,教学要求与目标不变,要想减轻学生负担,必然要走提升教师素质的道路。

我曾慕名欣赏过一场展览,在深圳的沉浸式博物馆里,近距离观赏到了《清明上河图》的“真迹”。那幅23米巨幕画面呈现出余个人物,投影之下,画卷昼夜更替,秩序井然,动物、建筑、车马都变得鲜活。那时,不需要过多的言语,我便对语文教材毛宁笔下的《梦回繁华》有所体悟。正如作者不从绘画技法方面做过多的描绘,而是着眼现实,尽显繁华。如此,“梦回”二字背后的种种怅惘便不言而喻了。

获得启发后,我总结出“沉浸式”技术具有重创设、重参与、重体验的特点,它逐渐出现在我们生活的各行各业,尤其要应用到“双减”后的语文教学中。

初中学生理解古诗文有着天然的时空距离,如果教学只重翻译,那么理解永远只能停留在浅层。为此,我在古诗文教学中注重情境的创设,尝试“沉浸式”语文教学。

初中语文教材的古诗文里,有几场让人难忘的“大雪”:《湖心亭看雪》中“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咏雪》有“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虽然都是对大雪的描写,但张岱笔下的雪景苍茫一片,凸显出作者雪日独行之痴;《咏雪》里巧用比喻,写出了雪的形态与姿态甚至质地;岑参的边塞诗写出了胡地天气之恶劣、戍守边关之艰辛。

我搭建了以下情境场,丰富课堂活动,从视觉、听觉、肤觉角度让南方的孩子去体验雪、感受寒冷。那个夏日,我搬来一个冰桶,教室风扇空调齐开。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以手触冰,反复几次,冻得手舞足蹈。之后,拉窗帘关电灯,大家一起观看了《攀登者》雪地风雪的镜头。屏幕上一片白茫茫,大家皆说感受到了寒意侵袭,认为这是最寒冷的一天。

场景结束,我们共同探讨了《咏雪》中的几个问题,学生得到启发,思路尤为顺畅。有人认为以面粉比雪更细密雪白;有人认为柳絮还不如深圳的木棉花絮贴切;还有人认为雪落下来可能似又带风,是不是也有《雨的四季》中那种秋雨的舞姿……这都是我意料之外的答案。可见,一次创设,一次沉浸,何其重要。

在教授《醉翁亭记》时,我精心选择了一张图片,分别在课前、课中、课后三次呈现。图片上呈现的是滁州一隅,向下俯瞰,醉翁亭尽收眼底。

开课时,我利用图片进行简单导入,通过视觉冲击营造醉翁亭初感,学生只觉得图片色彩浓郁,氛围十足,却不明所以。疏通文意之后,课中我再次展示图片,让学生

1
查看完整版本: 搭建情境学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