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我们冬天里都觉得盖棉被才暖和。在古代被子称为“衾”、“寝衣”、“裯”等。但是在没有棉花的情况下,古人靠什么来御寒过冬呢?在夏商朝代,那时人烟稀少,多半都是靠用兽皮取暖的,后期,人们学会了在布套间填充柳絮,稻草、芦花等来取暖。富人家可用盖貂裘,或用丝绸织的布中填充鸭绒、羊绒等的东西。当今的鸭绒拿到过去古代贵族眼中,其实也算不上什么稀罕物品。先秦和汉代的时候,贵族都是穿丝绸为主的衣服,相当轻薄,夏天穿的纱衣重量不足一两,外面一件丝绸外套。冬天则是里外几层丝绸,然后外面一件裘皮大衾(带风帽的披风),昭君出塞在天寒地冻的塞外也就是一袭裘衾。
所以汉代和先秦的贵族人手一件裘皮大衾,那时候一件漂亮的裘皮大衾可是抢手货,尤其是纯净的白色,尤其是君王和妃子们喜爱的装备。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有一狐皮裘。单解释“裘”是兽皮做的大衣,而孟尝君的狐皮裘虽没有和氏璧值钱,能够被秦王美姬惦记,足见这件大衣的贵重。传说狐皮裘上落雪自然滚落,落雨也顺毛而下,竟有蓑衣功能。远不是现在的什么皮草所能及。狐皮裘实在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即使是当时的六国国君也不是人人都能享有的。普通贵族就用普通的兽皮制成“裘”,档次自然差些。但是出行则披之,坐卧则覆之,实在方便。所以春秋战国时期白色的裘皮大衾可是行贿的最好物品,齐孟尝君门客偷出秦昭王的狐白裘献给昭王妾躲过一劫;张仪用白裘贿赂楚王爱妃郑袖骗过楚王,得以回秦等等相似的桥段不断在先秦时期上演。
为什么裘皮大衾能受到那时候的人喜爱?就是因为当时并没有棉衣,都是靠动物皮毛保暖,那时候都是皮毛在里面,外面则用丝绸装饰。皮毛大衾作用很多,可以穿,可以当被子盖。那时候的被子基本上都是毛皮缝制的,夏天则是用丝织品做被子,没有棉被一说。据说当时汉朝使者出使匈奴,匈奴为他大衣里穿了几层衣服还能见到肌肤而大为惊异,可见当时的贵族穿的衣服是相当轻薄的,全靠大衾保暖。贵族有皮毛,那老百姓穿什么盖什么呢?
一般老百姓都是穿葛麻纤维制成的衣服,冬天有条件的就会用狗皮、羊皮等下等皮毛缝制衣服和被子。而贫寒的穷人家,在酷寒严冬面前,自然也要靠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坚强的生存下去。他们就地取材,用自己种出的麻做布料。杨絮、芦花、等废角料填充,来保暖,也能忍着挨过寒冬。不知什么时代起,人们发现有一种木棉树,所开木棉花虽不能织布,但保暖性能却远比芦絮等要好得多。木棉树因为自身生长习性,不能广泛推广,但基本上能代替芦絮等御寒材料。直到宋元时期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推广,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棉衣棉被,直到现在仍是最普遍的御寒物。其优点是即可御寒,也可纺纱,与蚕丝相比,成本小价格低,迅速推广开来。但是古代对于病虫害却束手无策。无法大规模种植,只能小面积按需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