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国际在线」
最近,最受热议的国产电影,无疑是一部带着“粤味”的动画影片《雄狮少年》。岭南风土、醒狮文化、少年成长、励志主题……这些元素让观众欣喜地看到,原来在拆除了“神话引擎”后,国产动画依然可以落回现实土壤,生长出活生生的人物。
在中国欢乐喜庆的节日里,“百兽率舞”,而“龙”和“狮”是其中两个重要的角色,“舞龙”与“舞狮”常常同时出现。“龙”的崇高地位自不必说,是中国神话中的灵异神物、万兽之首,但真实存在的“狮”,又是如何深入中国民俗的呢?
《雄狮少年》电影剧照,盛放的木棉
“非土著”的进击之路
正如《雄狮少年》开篇中介绍的那样,舞狮又称狮舞、耍狮子,起源于中国,广泛流行于东亚和其他国家,是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音乐、信仰、竞技等为一体的民间文化活动。由于舞狮历史悠久、流布广泛、形式多样(比如分为了北狮和南狮),有关它的起源众说纷纭。
比较可信的一种说法是舞狮自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随着佛教兴起逐渐盛行于民间。在现存史料中,有关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写作“师子”,是一种来自西域的动物。汉武帝通西域,与各国结邦,经过文化交流,“百兽之王”狮子遂通过“丝绸之路”踏入中国。史书记录下了汉武帝时的大国繁盛景象:“钜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汉书·西域传》)
狮子并非是中国的“土著”,却可以与“龙”一样化为中国人心中的图腾,进入中国文化,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有很大的关系。两汉之间,佛教传入中国,佛经喻佛为狮,狮子是王权象征和护法灵兽。释迦牟尼的称号众多,其中就有“人中狮子”等,佛所坐卧之处称“狮子座”“狮子床”,佛讲经为“狮子吼”;智慧的象征文殊菩萨,坐骑也是狮子。这些象征为狮子增添了神圣、吉祥的意义,狮子也就逐渐成为中国人耳熟能详和心目中的瑞兽了。
与狮子同时到来的还有“驯狮郎”,即带领狮子表演舞蹈的人,但此种惊险刺激的驯狮舞蹈,只局限于皇宫内苑中,平民百姓并无缘观看。于是,老百姓便根据书籍和传闻记载,运用艺术构思,进行塑造与装饰,制成假狮子。经过艺术化处理的狮头前额宽阔,有着噘起的鼻子和张开的大口,外形既威武又温顺,憨态可掬,充满了活力。老百姓在节日的时候,通过舞狮,以辟邪祟,迎接和平安宁的好日子。
民间舞狮从什么时候开始?《汉书·礼乐志》中提到过“象人”,据三国时的解释,即扮演“鱼、虾、狮”的艺人。不过,有关狮舞最早的记载,一般认为出自北魏时期的《洛阳伽蓝记》。其中提到,洛阳长秋寺佛像出游之时,“辟邪师子导引其前。吞刀吐火,腾骧一面,彩幢上索,诡谲不常。”清楚地记叙了辟邪的舞狮在队伍前方作引导,为后面“吞刀吐火”的杂耍伶人及佛教仪队开路,但没有说明表演的具体形式。
到了唐代,舞狮已是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称为“五方狮子舞”。《旧唐书》中详细记载了唐朝时的舞狮:“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人们用兽毛编织成狮子的模样,然后居于其中,模仿狮子的跳跃起伏表演。同时,还会有两个伶人“持绳秉拂”逗弄狮子。白居易的《西凉伎》中写道:“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已经有了现代舞狮的样子。
宋代以后,舞狮更为普及。从宋代《百子嬉春图》中的舞狮情景来看,它与现代舞狮已非常相似了。
《雄狮少年》电影中的是南狮
南北狮舞有何不同
狮舞在发展过程中,还逐渐形成了南北两种表演风格。
北狮在长江以北较为流行,造型酷似真狮,一般是雌雄成对出现,狮头上有红结者为雄狮,有绿结者为雌性。北派狮舞以表演“武狮”为主,狮子在“狮子郎”的引导下,表演腾翻、扑跌、跳跃、蹿高、朝拜等技巧,并有走梅花桩、窜桌子、踩滚球等高难度动作。和南派狮舞相比,北派狮舞不表现故事情节,不注重用顽皮和诙谐的动作表现“极富人情味”的“拟人化狮子”,而是通过大幅度、粗犷、刚劲有力的舞姿,再现狮子威武刚烈的气质和勇猛、矫健、灵活的神态。比如洛阳的“大里王狮舞”,在“武狮”表演中,有摞板凳、上老杆、荡秋千、爬梯子、上天桥等项目,艺人在无任何防护措施的情况下,进行高难度的表演,非常惊心动魄。《雄狮少年》中的舞狮也借鉴了北狮的风采,营造出了非常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
“南狮”又称“醒狮”,属于两广地区及港澳地区的民间艺术,《雄狮少年》里舞的便是醒狮。醒狮也由唐代宫廷狮子舞脱胎而来,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至明代,醒狮在广东出现。
醒狮的狮头以戏曲面谱作鉴,有刘备、关羽、张飞之分,色彩艳丽,制造考究,眼帘、嘴都可动,看起来非常可爱。有人认为醒狮并非狮子头,而是一种虚拟的独角怪兽,较为接近年兽。传闻中,以前醒狮多出来的那个角会用铁做,以应付舞狮时经常出现的武斗。
南狮的舞动造型很多,有起势、常态、奋起、疑进、抓痒、迎宾、施礼、惊跃、审视、酣睡、出洞、发威、过山、上楼台等。舞者通过不同的马步,配合狮头动作,把各种造型抽象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南狮讲究的是扎扎实实的下盘功夫和熟练的配合,以及意在和神似。
“采青”是南狮最常见的表演方式,我们在《雄狮少年》中也看到,“狮子”要通过一系列的套路表演,猎取放置于地上或悬挂于高处的生菜、青菜,名为“采青”。相传“采青”原本有“反清复明”的寓意,但现在一般只是取其意头,因“生菜”与“生财”谐音,象征着店铺开张以后生意兴隆。
在《雄狮少年》电影开头,还提到了岭南武术界的“宗师”黄飞鸿,相信很多人也对电影《黄飞鸿之三:狮王争霸》中黄飞鸿举狮头打斗的精彩场面印象颇深。历史上,出生于广东佛山的黄飞鸿武艺高强,精于医术,也的确擅长舞狮,有广州狮王之称。
佛山黄飞鸿纪念馆的参赛选手在年的狮王争霸赛中新华社供图
木棉为什么被称为“英雄花”?
无论是作为背景存在,勾勒出岭南的独特风景,还是作为掉落在少年手中的“英雄花”,暗中推动剧情的进展,枝干高昂耸立、顶部花朵如火的木棉在《雄狮少年》中成为了一个重要意象。
木棉是广州市的市花,又称红棉,花较大,色橙红,在岭南一带颇为常见。城市的街道两旁经常种植着木棉,春天来临时,木棉盛开,高大粗壮的树干巍峨入云,红花满枝。还有的木棉生长在山坡上,远望过去,独树入云,枝条伸展,韵致浑然天成,是岭南风光中的一大胜景,人走在街上,有时也的确会被木棉花砸中呢。
木棉最早见于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向汉帝进贡“烽火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据说此烽火树即木棉树。
最早称木棉为“英雄”的是清代的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因为木棉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所以树冠总是高出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再加上它火红的花朵,寓意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也与《雄狮少年》的主题十分契合。
除了外观上的宏伟,木棉还是一种十分实用的植物。粤人以木棉为棉絮,做棉衣、棉被、枕垫,唐代诗人李琮有“衣裁木上棉”之句,宋郑熊《番禺杂记》亦载:“木棉树高二三丈,切类桐木,二三月花既谢,芯为绵。彼人织之为毯,洁白如雪,温暖无比。”木棉花还可以做药,每逢春末采集,晒干,经拣除杂质和清理洁净后,用水煎服,可清热去湿。
作为一个常年在外漂泊的广东孩子,当我跟随《雄狮少年》的镜头在广东小城的街巷中游走,听着熟悉的口音,看见儿时的回忆“醒狮表演”、村口的大榕树,还有木棉在山坡上如火盛开,颇为“燃炸”的剧情之外,它们也共同勾起了我的乡愁。(作者路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