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火如荼,一张蓝图绘到底。广东是中国近代史起点、大革命的策源地与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拥有丰富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提升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是建设人文湾区的重要责任和使命。
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改革开放先锋阵地深圳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深圳正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文化建设已然璀璨。值此建党周年之际,特邀大湾区作家书写红色记忆,以文学之名,弘扬革命和改革精神,为实现人文湾区美好愿景讴歌。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英雄城市。孩童时认为,英雄就是一个个被人记住的人名,要么在黄花岗苍松翠柏点缀的纪念碑下,要么在红墙黄瓦的农讲所古建筑中,要么在骑楼下摇着扇子“讲古(即讲故事)”的老人嘴里,要么在散发着淡淡墨香的历史课本上。是多年阅历的浇灌,让“英雄”二字从一个概念式的符号中破茧而出,以其精神为土壤,以其意志为肥料,生根,发芽,在你我身边幻化出各种立体的、可触摸的形态,让这座城市的英雄气质更加生动起来。
真的,单单是逛一圈越秀山,我便真真切切看见了英雄许多种不同的形态,比如一段被树根盘踞的城墙,一座修了又修的城楼,一块被雨水冲刷了无数遍的碑石,或者一朵掉落在地的孤零零的木棉花。不用怀疑,它们每一个身上或多或少都积攒着英雄之气,正默默地、悄无声息地把这英雄之气传递给每一个靠近的人。
我单位就在越秀山脚下,逛越秀山有近水楼台之便。出了单位往左走上百米,便有个越秀山公园的入口,一条长长的台阶曰“百步梯”,直接把人从一个画卷送入另一个画卷。百步梯的尽头是中山纪念碑,绕着越秀山体育馆往东北方向走,便可以看到古老的明城墙和镇海楼。往东再走上一小段,便可见一石碑立在一个小山坡上,写着“广州起义史迹——观音山战斗遗址”。观音山就是越秀山,因史上曾筑有观音阁而得名,其地势高可瞰视全城,山林又方便隐蔽,加之有城墙城楼可作屏障,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军事要地。这块石碑身后便是为纪念香港海员大罢工而建的“海员亭”。可以说这一片是越秀山红色革命遗址最集中的地方,也是整座越秀山英雄之气最盛的地方。
明城墙建于明洪武十三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其墙体早已斑驳脱落,幸得有体贴的树根、青苔盘踞表面,为其穿上艺术感十足的“外套”才得以焕发新的生机。镇海楼是城墙上的一座城楼,原本因能望见浩瀚珠江而得名,奈何务实的广府人更爱直观地唤它“五层楼”,如唤自家亲人小名。镇海楼的建筑主体历史上曾五毁五建,而今是博物馆,正展出广州城多年发展的文物史料。
且不说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官兵如何利用明城墙做掩护击退英法侵略者,也不说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期间如何坐镇镇海楼抗击叛军,单是石碑上所提的这场“观音山战斗”,就足以让这一片地方可歌可泣。据说广州起义的号角是年12月11日凌晨吹起的,到了11日早晨起义军便已一举摧垮顽敌,控制了观音山。此后起义军以镇海楼为中心,沿着明城墙构筑工事与反扑的敌军展开激烈战斗。仗着这得天独厚的地利,起义军英勇击退了大批国民党军队十余次的进攻。后因敌军源源增援,各阵地全面吃紧,为保存革命力量,工农红军总司令叶挺和省委军委负责人之一聂荣臻决定组织撤退,但是由于起义军指挥系统已乱,部分工人赤卫队接不到撤退命令。面对十多倍于自己的敌军的猛烈攻击依旧坚守阵地同敌人进行殊死战,子弹打光了就用石头砸,刺刀刺弯了就用拳头揍,用牙齿咬,直至弹尽粮绝,许多工人战士壮烈牺牲。
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自然不乏英雄的故事,比如工人赤卫队第二联队大队长石喜,原本已身负重伤,看见一个敌人爬上来,就用尽全身气力猛扑过去,双手紧紧卡住敌人的咽喉一齐滚下山去同归于尽。再如赤卫队中队长冯苏,在一次反击中身中数弹,仍用尽最后之力将刺刀插进一个敌人的胸膛……烈士们用鲜血染红了观音山这片土地,也把撼动天地的英雄之气长留在这里,或播撒在土壤上,长出供后人乘凉的参天大树;或渗入古老城墙的缝隙中,长出让古老城墙重新焕发生命力的绿色外衣;或钻进一朵木棉花的花芯里,最终化作老百姓汤煲中的祛湿良药。
说起木棉花,我想起一个有趣的发现。在半山的中山纪念碑旁有棵高大的木棉树,与山下纪念堂内的木棉王隔着百步梯遥遥相望。木棉王高古稳重,有王者的凛凛之气,纪念碑旁的这棵却身姿挺拔,枝条俊逸,每年都抢着在木棉王才初初爆蕊之时,就已让壮硕的红花坠满枝头。跟我一样洞悉这规律的就会先上山去捡掉落的木棉花回家煲汤,过段时间再到纪念堂捡。显然,哪朵木棉花都没有办法选择自己开在哪一棵树上,但又有何不同呢?所谓“英雄不问出处”,它们最终都化作老广汤包中的药材,祛湿功效并无两样。
照此看来,英雄还应该有这样一层含义:虽不轰轰烈烈,却一直在默默做着奉献,虽无流血牺牲,却以一己之力努力让世界变得更好,这样的英雄我们一般称之为“无名英雄”。在国泰民安的时代,更多的也正是这种无名英雄,尤其是在民风低调、务实的广州。
越秀公园是建国后才重新修整向市民开放的,把这样一座充满英雄气息的山建成公园供老百姓锻炼、游玩、休憩,实在是再好不过了。丘福灿的《镇海楼》中有这么两句颇为贴切:红砖片瓦青尤在,铁炮烟火魂未销。诚然,只要这些凝聚了当年英雄之气的革命遗迹还在,英雄便一直在,耳濡目染间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得到心灵的净化,得到关于大爱的启发。所谓红色文化传承,便是这样悄然发生的,润物细无声。我从来没有听到过古老的城墙在给寄生在它身上的一棵小草讲英雄的故事,那棵小草却从石头缝里探出头来,自然而然就现出不屈不挠的模样。越秀山的“英雄们”向来是平和的,从不会以过来人的姿态说教,却让英雄之气呼吸在老广的鼻孔间,渗透在老广的血液里。
这便是越秀山,是英雄的越秀山,亦是普通的越秀山。
(作者系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专业作家,出版有《第一缕光》等)
(图片来源于新华网)
责编:贾亭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