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基因只有在代代相传中才能焕发光芒。
对于广州而言,红色,是这座城市的底色。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广州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广州市花木棉花,又名英雄花,也让广州有了英雄城的美誉,这成为许多人对于广州的一个深刻印象。
而在近日出台的《广州市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行动方案》(下称“方案”)中,进一步明确红色文化将与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一起,打造成为广州的四大文化品牌,从而推进广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广州红色资源丰富将打响红色文化城市品牌
广州是一座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这里拥有孙中山民主革命的重要史迹。广州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和中心地。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埔*校等都是孙中山革命史迹见证。
五四精神和马克思主义在广州最早传播。杨匏安有“北李南杨”之誉(北方有李大钊),杨匏安是五四精神、马克思主义在华南地区的传播先驱。如今,杨匏安旧居陈列馆已开放,这个闹市中的“迷你红色纪念馆”吸引了许多市民游客参观。
中共三大是迄今为止唯一在广州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的全国代表大会。年,中国共产*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此后,在国共合作的大背景下,孙中山先生创办了*埔*校,成为两*将帅的摇篮。
广州也是中国农运的摇篮。年,毛泽东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深入研究中国农民问题,培养大批农民运动干部。农讲所被誉为“中国农运的摇篮”,是毛泽东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胜利起点。广州还是国际工运、青运的策源地。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在广州成立。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广州起义发生在广州。
这些红色革命史迹点,都是广州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也见证着广州城的英雄过往。而近日印发的《广州市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出,广州将全力打响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四大文化品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在实施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方面,方案提出支持建设广州市(越秀)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提出广州将整体规划保护中共三大旧址、广州起义烈士陵园、农讲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杨匏安旧居等红色革命遗址,连片打造革命史迹主题区域,擦亮英雄城市品牌。
串珠成链,串点成线。今年以来,广州旗帜鲜明地实施红色文化弘扬工程,开展全国红色旅游资源普查试点,越秀区创建国家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稳步推进,组织“不忘初心、红色之旅”活动,打造“红色之旅”名片,推出6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众多红色史迹点中,杨匏安旧居陈列馆正式开放不久,就被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在10月公布的国务院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广州新增的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共产*广东区执行委员会旧址、广东省农民协会旧址等都是红色史迹点,而另一处红色革命文物——*埔*校燕塘分校旧址,也并入第三批国保“*埔*校旧址”中。
案例:红色文化活动有声有色
在广州起义纪念馆,化身为广州起义战士的话剧演员就站在观众中间,动情诉说广州起义的惊心动魄,让观众们在短短45分钟里体验了年那段红色革命往事。这场名为《·广州起义》,由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主办推出的广州首部红色主题沉浸式话剧,截至11月24日,共演出39场,75个团体参加,观众人,深受观众好评。
在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遗址广场,如今正在紧张地进行考古挖掘,之后这里将扩建新陈列馆,未来,这里还将规划建设“中共三大纪念广场”与纪念群雕。与此同时,纪念馆门口人流涌动,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有的等着进入纪念馆参观,有的在广场的*旗下重温入*誓词。除了日常参观活动,十一前夕,“三代人向祖国告白”——首次身份互换式“国旗课”主题活动在中共三大会址遗址广场举行。活动中,97岁的老红*贾献图作为护旗手,坐在轮椅上向国旗班授旗。这场“身份互换式”国旗课由青少年学子“唱主角”,他们向大人们讲述自己的爱国故事。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副馆长黎淑莹告诉记者,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是迄今中国共产*历史上唯一在广州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这里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前的国旗课,大多是老师、家长给孩子们上课,这一次,我们通过创新方式让青少年主讲,通过他们切身的感受,不仅给我们成年人带来了惊喜,也让孩子们有着不一样的收获和体验。”
周末,虽是夜幕降临,广州的多个红色史迹点依然热闹非凡。从今年6月起,包括中共三大纪念馆、农讲所纪念馆在内的8家博物馆,每周五至周日延长开放至21时,这一举措也给了观众更灵活的参观时间,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追捧。今年8月,农讲所在晚上开设“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夜间课堂,这也是广州的第一场夜间红色文化课堂。中国银行广州东山支行的40名*员干部参与了本次学习活动。据农讲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是通过6+X活动模式——瞻仰一次旧址、参观一次展览、观看一场专题片、重读一段*章、重温一次入*誓词、参加一场宣讲学习,以及观看红色文化展演、聆听红色微故事等,为基层*组织和广大*员开展组织生活和*课学习提供服务。而开设“夜间课堂”,是为了配合繁荣夜间经济、博物馆延长开放工作,针对部分“工作任务忙、*员干部聚齐难、学习时间不固定”的单位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
参加学习活动的学员说,这场“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夜间课堂办得非常精彩,活动形式适合员工利用业余时间,静下心认真聆听共产*的光辉历史。农讲所工作人员介绍,开放夜间红色文化讲堂是一种新的尝试,属于菜单式的个性化服务,是提升*员教育服务质量的一种体现,今后将充分利用博物馆夜间开放的时机,继续做好红色文化讲堂,搭建高效率*员学习平台。
不仅是红色博物馆,在海珠广场,经过升级改造,如今的海珠广场变身成为一片红色的海洋,也成为不少市民游客的“红色打卡点”。广场上,广州解放纪念雕像、广州宾馆和海印缤缤广场都以红色为背景,展现英雄先烈的剪影。建筑之上,飘扬的红旗、闪闪的红星和英雄木棉流光溢彩。
部分数据和亮点
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也让更多观众走进红色博物馆、红色景点,了解广州的英雄过往。据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统计,年初以来(截至11月24日),局属红色博物馆共接待观众人次,其中各馆共举办各类活动场次,参与人数人次。此外,在农讲所、中共三大、广州起义馆举办的“新时代红色文化讲堂”截至11月24日,共开讲场,个团体参加,接待学员人;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
数据:年1月1日至11月23日,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共接待观众48.6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3万人次,*员约38万人次,*组织个;举办社教活动74次,参与人数人次。
亮点活动:“三代人向祖国告白”——首次身份互换式“国旗课”主题活动、“为国旗而歌——青少年诗与画艺术创作大赛”等
农讲所纪念馆
数据:1月1日至11月20日,参观总人数59万人次,登记团体批次批。免费讲解约批次。
亮点活动:年推出5个专题展览:“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坚决守好国家安全‘南大门’——年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展览”“青春之歌——纪念五四运动周年展览”“可爱的中国——方志敏诞辰周年纪念展”“‘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蔡和森生平事迹展暨和森故里大美娄底摄影展”。
广东咨议局旧址
数据:截至目前,广东咨议局旧址接待观众人数人,其中接待机关社团参观批,人数人;接待学生团体批,人数人,讲解批次。
亮点活动:“英雄广州·红色传承——广州市中学历史竞赛校际邀请赛”
活动组织了广州12所中学学生在广州近代史博物馆内参加“英雄广州·红色传承——广州市中学历史竞赛校际邀请赛”,通过比赛的形式宣传广州的红色历史文化,推动红色文化传承。
广州起义纪念馆
数据:截止目前,起义馆接待观众约达人次,白天参观人数人数,夜间人数人次,其中青少年人数约人次。讲解批次。
亮点活动:·广州起义”红色主题沉浸式话剧
7-9月期间,该剧在广州起义纪念馆每周面向*员、市民免费公演2-3场,通过电话预约的方式参与。9月,还增设了夜间话剧专场。目前10月份话剧的排期与公演也在进行当中。截至10月17日演出31场,73个团体参加,观众人。
辛亥革命纪念馆
数据:年1月—11月23日,参观总人数:人次,其中延迟开放段参观人数:人;
亮点活动:举办系列微课:辛亥革命先烈先贤家书释读系列
释读家书包括:百年情书——林觉民与“与妻书”、年后的祭扫——梁业崧烈士《绝笔信》释读、*花岗上浩气存——方声洞《禀父书》释读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
数据:年截至11月24日,广州博物馆下属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纪念馆共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2场次,参加活动人数超过人次
亮点活动:举办“纪念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周年暨林则徐巡阅澳门周年纪念展”开幕及纪念活动
年6月5日,“纪念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周年暨林则徐巡阅澳门周年纪念展”开幕及纪念活动,引导年轻一代继承和弘扬三元里人民敢为人先、保家卫国的革命斗争精神,以及林则徐坚决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
数据:年截至11月24日,广州博物馆下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共开展主题教育活动8场次,参加活动人数多人次。
亮点活动:举办纪念广州辛亥“三·二九”起义周年纪念暨“黑龙江督*署”开展仪式活动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
数据:自年1月至今,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共接待入馆参观人数26.3万人次,其中夜间开放接待约1.5万人次;市内外的巡展共开展44次,惠及约20万人次。
亮点活动:“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书——连环画中的红色经典”展览
年6月1日至7月31日,“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书——连环画中的红色经典”展览在本馆展出。近本红色连环画迅速勾起市民对那个时代的集体回忆,“红色广州”板块展示了上世纪70、80年代广州著名的连环画原件和部分珍贵的连环画样书。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申卉通讯员/穗文广旅宣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赵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