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古代傣族农耕文明的珍贵遗存,探秘云南保山
TUhjnbcbe - 2023/10/7 17:17:00

在云南西南地区傣族村寨附近都会有一片神圣的森林,这片森林是傣族祭祀的地方,这种森林就叫垄林。保山市潞江坝地区称这种森林叫社林,社林古称“龙曼龙勐”,现在一般称之为垄林、龙林或竜林。可以说以前有多少个傣族寨子,就有多少个垄林。傣族人是依垄林而居,并在此基础上开垦田地,建造房屋,维系族群的繁衍。垄林是傣族传统的自然保护区,是植物多样性的储存库,也是用之不竭的绿色水库,保护灌溉着傣族赖以生存的稻田。垄林是地方性小气候的空调器,可以平衡气温,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提高空气湿度,抵御自然灾害像风灾寒流,也是防止村寨民居及旱地水田遭受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屏障,为傣族人民创造了安全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垄林也为农林病虫害天敌提供了安静的不受打扰的繁殖基地,保护了周围农田庄稼的安全。这种靠传统的生物防治农林作物病虫害的方法,对于没有农药的傣族先民来说,是一种既不花钱也不污染环境的好方法,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大量移民进入傣族地区,尤其在“以粮为纲”,“向*山开战,向神林要粮”的年代,垄林被视为封建余孽,横遭劫难,被大量砍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傣族地区的垄林基本损毁殆尽,造成了许多生态问题。傣族经过千百年逐步建立并完善起来的包括垄林、水利管理系统以及有关水规水法在内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受到严重破坏,现在保存完整的垄林可以说是鳞毛凤角,难得一见。

潞江坝地区的怒江

丙闷垄林的神树

从表面上看,垄林是原始宗教崇拜的产物,但在实质上,它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自然生态观。傣族是一个以水稻为主要农作物的农耕民族,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傣族人民在与自然的长期相处中,深刻的认识到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源,没有水源就没有水稻田,没有水稻田就没有鱼米,没有人类赖以生存的鱼和米,人类就不能够繁衍生息。因此,要保护水源,就必须保护包括垄林在内的生态环境。傣族的垄林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这种文化就这样形成了。在傣族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中,垄林的存在是这个系统保持良好运转的首要环节,是傣族水利灌溉事业的基础建设。标准的傣族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一般由垄林—坟林—佛寺园林—竹楼庭院林—人工薪炭林—经济植物种植园林—菜园—鱼塘—水稻田组成。经过考察,丙闷、浪坝的农业生态系统因地制宜,以垄林—庭院林—经济植物种植园林—菜园—鱼塘—水稻田组成。

丙闷西面的垄林

怒江边上的木棉花

垄林一般位于村寨依靠的山地上,居高临下,面积大多在—亩,有的可达上千亩。坟林与垄林分开,相距一二里,一般在村寨的左右两侧。佛寺园林建在村头寨门外,主要栽培的是一些多具有宗教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树种。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由于释迦牟尼诞生于无忧树下,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最后涅槃于婆罗双树下,所以这就是佛寺广泛种植的三种圣树,绝对不可以砍伐。同时佛经中规定寺院必须栽种五树六花这种与佛有缘的植物。五树为:菩提树、糖棕、高榕、铁力木、贝叶棕;六花为:地涌金莲、缅桂花、*姜花、鸡蛋花、文殊兰、睡莲。其中贝叶棕的叶子经过处理后,可以像纸一样用来写经,记录文明,所以傣族的文明又叫做贝叶文明。人工薪炭林是种植铁刀木,一般栽在村寨路边,树龄可达上百年,轮砍次数越多,枝条再生越旺,一户种上十几棵就够用了,这样就可以保证民众不再砍伐森林,现在在一些傣族村寨依旧能够看到古老的铁刀木。经济植物种植园一般在离村寨较近的山坡上,大多是龙竹、芒果、柚子、甘蔗、菠萝等。傣族的垄林生态系统是立体的,垄林最高,在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占地面积最大,功能最多,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只有垄林所有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够保证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转和良性互动循环。

地涌金莲

文殊兰

丙闷垄林西依高黎贡山,东靠浪坝村,下临怒江。历史上的普冲河由于上游山高坡陡,河水裹挟着泥沙冲出谷口来到坝子,河道在坝子上多次摇摆、泛滥,塑造出下面这个巨大的由多条沟壑组成的冲积扇,形成许多至今清晰可辨的沟坎,瘀积出这一片肥沃的土地。浪坝村处于普冲河的下游,始终处于洪水的阴影之下。为了保护村寨和农田,村民们因势利导,在普冲河冲出峡谷的河口地带,划出大片的森林尊为垄林,以保护水土,预防灾难,用寨神勐神的威力禁止人们对这片森林的破坏,最终成就了这片垄林。

普冲河谷

旱季的普冲河谷

垄林众多树木根系深深地抓牢地面的泥土,保护这片地区不形成泥石流和被洪水冲毁。即使遇上特大洪水,洪水也可以越过河堤进入垄林里面的沟坎,消减洪峰的力量,让洪水形成许多细流像一个扇形向下导入怒江,所以浪坝村上面的这片垄林是保护村寨、农田、鱼塘、涵养水土,维持环境平衡的关键。一旦砍伐,浪坝村即失去保护,水土就无法保持,洪水就会直接扑向浪坝村甚至丙闷村,得不偿失。特殊的地形使得人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将这片垄林毁林开荒,最终这片垄林得以幸存至今。丙闷村、浪坝村在垄林的下面建立村寨,开垦土地,种植粮食,在垄林的呵护下繁衍生息,形成这片美丽祥和的田园风光。一切看上去是那样的科学、自然,人类与大自然完全和谐相处,可以说是古代傣族垄林制度保留至今难得一见的典范。

浪坝村寨心大榕树

丙闷古榕树

丙闷垄林原来规模非常巨大,南起芒棒村北,北到丙闷村西,东到浪坝村西的广大区域。随着现代农业的开发,原来的垄林明显萎缩和老化,现存森林主要集中在浪坝村西面到高黎贡山山脚的普冲河冲积扇的河口地区。核心区由四棵巨大苍劲的榕树和一棵菩提树构成,旁边围绕着高大的木棉花林,大树芒果,铁椿树和大量的凤尾竹。丙闷垄林中央的这五棵大树,它们独树成林、盘根错节、郁郁葱葱、相互交集,成为这片神林的镇林之宝。关于这五棵大树,当地有着神奇的传说:据说一位末落土司带着他的四位妻子流落到丙闷榕树林内安家生活,后来经过种种磨炼一一成佛,幻化成了一棵大普提树和四棵大榕树守护着这里。普提树树干四面起楞,像无数的虬龙盘曲缠绕,高大挺拔、昂然耸立,是末落土司的化身。东边的榕树是他的正房,据说土司正房夫人不能生育,为了传宗接代,又娶了三位夫人。这三位夫人幻化的榕树在菩提树的西边,第一棵是二夫人,第二棵是三夫人,第三棵是四夫人。这三位夫人为土司生育了不少的后代,形成今天这片“社树”。当地人还把其中最大的榕树称之为“发财树”,人们只要虔诚地触摸一下树干,就可以生意兴隆,财源广进;称第二大榕树为“许愿树”,只要在树前祈祷,就可以消除百病,幸福健康。

丙闷古榕树和古菩提树(前)

丙闷古树林中的大树芒果

这五棵大树围绕起来的空间就是这片垄林最神圣的地方—寨神勐神的居住地。在西面中间的这棵大榕树下有一处石头搭建的祭台,上面放着村民虔诚供奉寨神勐神的贡品,是村民定期在此祭祀寨神勐神,沟通天地,祈求祖先神灵保佑的圣地。这处圣地平日里严禁闲杂人员冒失闯入,尤其女性更是不允许,一旦冲撞了神灵,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和诅咒。祭台旁边的这棵大榕树也是整个古树林中最年长的一棵树,有一千年的树龄,其它几棵大树也有八百年的树龄。榕树的许多板状根系突出地面,像虬龙一样交错盘曲,支撑起它们庞大的枝干,粗壮的枝干向上互相交集擎起,像巨伞一样遮住阳光,直逼苍穹。形成一种古老、神秘、让人肃然起敬,令人望而生畏的神秘氛围。

怒江风光

在佛教典故中,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静坐修行了七天七夜最终彻悟成佛,被称为成道树。傣族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以菩提树在当地被赋予了许多神秘的色彩,备受人们的尊崇。当地人认为,菩提树是智慧与善良的化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信仰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傣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每个傣族村寨都会有和菩提树相关的宗教仪式和信仰传说。菩提树是当地傣族信仰中极具象征性意义的载体,是日常祭祀祈福的重要象征物。

节日前准备的民间艺人

高黎贡山上的猴子

榕树与傣族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傣族崇拜的神树。榕树最独特的地方是枝干上能够长出一条条气根钻入泥土并迅速长成一棵新的树干支撑树冠,形成“独木成林”、“多代同堂”的奇观。榕树生长繁茂,寿命长,被认为是不死树。潞江坝地区的傣族认为当年创建村寨的祖先,他的灵魂会始终依附在寨子里的某棵榕树上。为了纪念祖先,庇佑寨子,故以榕树为图腾信仰,每年都要进行祭拜榕树的仪式,称为“祭社树”。在潞江坝地区,榕树还是傣族的亲人。潞江坝的傣族家庭要是喜添小卜哨(女儿),她的父亲就会为她栽一棵榕树,与刚出生的小卜哨打姊妹,将树认为自己的干女儿。每逢节日,或是偶有身体不适,抑或对自己的婚事,小卜哨都会来到自己的“姊妹”身边,坐在姊妹粗壮的树根上将自己的心底秘密向大树倾诉,榕树便成了小卜哨宣泄情感的“释放器”。榕树巨大的树荫也是傣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最佳舞台,是青年男女相互试探喜爱之情“丢包”游戏的场所,见证了无数少男少女的爱情故事,使得傣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有了一种“情为媒,树为证”的浪漫情愫。

白腹锦鸡

参考文献:祜巴勐著《论傣族诗歌》中国民间文学出版社(云南),年版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傣族农耕文明的珍贵遗存,探秘云南保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