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倍受人们喜爱的颜色,它超越了颜色本身,写入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抽象成了独特的符号,被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它可以代表喜气、吉利、红火,如大喜之日的花烛罗帐。
也可以代表兴旺、繁荣、热闹、昌盛,似每逢佳节的火红花灯。
在唐诗宋词中,无论是意境或是意象,「红」出现在作品中的几率都是极高的。它是春之「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夏之「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秋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抑或是冬之「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年四季,你皆可在这些古典诗词邂逅那一抹最鲜明的色彩。
唐诗宋词言及的「红」,与现代色彩学RGB模式下所定义和量化的「红色」有所不同,这种「不同」与其说是认知上的差别,不如说是东西方文化上的迥异。比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严格意义上而言,此处夕阳之「红」其实更接近「橙」或「红橙」。而在古典诗词中,鉴于意境营造和音韵平仄的需要,诗人所使用的意象常常会在「务实」和「务虚」之间游离,无泾渭分明的界线,此亦为中国古典诗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精妙所在。
「几树半天红似染,居人云是木棉花」。木棉花之「红」,是饱和度较高的红,如同刚从染缸浸泡过一般,明艳欲滴。着一「染」字,木棉花火红的盛况便跃然纸上。「染」在唐诗宋词中常与色彩系词汇搭配,形容色彩之「浓郁」,如「枫叶浓于染」「浓染红桃二月花」「碧水色堪染,白莲香正浓」等。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此处的「红」实为「粉红」,是两种明度各异的红,深红的明度较浅红低,类似于「红杏」之红,「红手」之红,在古典诗词的英译作品中,一些翻译家亦根据诗歌意境从「文化维度」的角度将其转换翻译为「pink」(粉红),而非直译为「red」(红色)。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此句中的「红」指夕阳以一种接近地平线的低角度照射在江面上的色彩,低色温,高饱和度。而「瑟瑟」则指江面受光少的地方所呈现的「碧绿色」,一红一绿,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充满画面感。
日落后,太阳光经大气散射和云层折射,呈现出一种低色温的暖色调,整体色彩会呈现出一个「*-*橙-橙-红橙-红」的渐变过程。当云层厚度和空气湿度适宜时,波长较长的红橙光会受空气中水气与颗粒的影响而发生米氏散射,此时,天空中便会出现「天际霞光入水中,水中天际一时红」的壮丽景观,这便是可遇不可求的「火烧云」。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浅粉色的荷花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白里透红,更加独特。此处有一组颜色:莲叶之「碧」与荷花之「红」,两者处于RGB色相环的对立面,属于一组「对比色」,这也是摄影作品中常见的冷暖色调对比:绿为冷色,红为暖色。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红色是当之无愧的「流行色」。基于自然选择的生物进化,自然界的许多花卉都会开出艳丽夺目的红色花朵,以吸引外界的注意。一时间,百花争妍,春意盎然。是谓「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专注摄影,专注影像。更多图集与摄影干货,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