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日决定当日奠基
年9月30日,在开国大典前夕,国家领导人们在第一届*治协商会议上,一致通过了一个重要决定:为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在首都北京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周恩来总理提议将纪念碑建在天安门广场上,这个提议获得了同志们的一致通过。毛主席决定,当天就举行奠基仪式。
当天下午,全体代表驱车来到了天安门广场上,周总理主持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
随后,毛主席铲下了第一铲土,紧接着,周总理、朱老总等人依次铲土,为纪念碑奠定基石。
图: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从年9月30日奠基,到年5月1日揭幕,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立整整花了9年的时间。
“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在奠基仪式前,周总理提出了八个字,作为建立纪念碑的主题,那就是“纪念死者,鼓舞生者”。
这八个字高度概括了纪念碑的历史意义,毛主席对这句话十分赞赏。那么主题有了,建碑的位置也选定了。
那么这座纪念碑,应该以何种造型屹立呢?
为此特意成立了都市委员会,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和林徽因都是其中的成员。
关于纪念碑的表现形式,许多人都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人主张用“亭”,有人主张用“塔”,也有人主张用“雕像”。
但是梁思成认为,既然是人民英雄纪念碑,那就还是以中国的碑形为主,高耸而挺拔,代表着人民英雄为祖国富强而牺牲的崇高精神。
这一点得到了委员会的一致认可,于是放弃那些亭、塔等低矮形式的方案。
专家组决定以“海选”的形式,向全国发起征稿,力求选出满意的设计方案。
因为这是一件非常庄严而神圣的事,组织上表示一定要择优而选,委员会不敢怠慢,光是选方案就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
到了年底,委员会就收到了余种设计方案。
拿到方案后,大家日夜开始,各抒己见,最后,梁思成整理了3种制作方案附加一封信,提交给了北京市市长彭真。
“我以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心,对英雄们无限的崇敬,不能不汗流浃背、战战兢兢地要它千妥完贴,才敢喘气放胆做去”
图:梁思成写给北京市长彭真的亲笔信从梁思成提交的设计图上可以看出,其中有个方案是在碑座下开了三个门洞,上面立着纪念碑。
虽然这个设计方案将中国的拱桥和传统石碑合二为一,但是梁思成觉得在碑下开上三个“门洞”,有损石碑高大的形象,而且结构不稳定,违反了建筑结构的常理。
还有人提议,在碑身内加上电梯,可以供游客登高眺望,一览北京城的全貌,就像美国的华盛顿纪念碑。
梁思成认为,中国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要区别于西方国家的纪念碑,他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庄重的、崇高的、供后人仰望的,而不是把它建立成一个景点,让游客来游玩的。
图:纪念碑设计图最终,人民英雄纪念碑确定了以碑为主,以碑文为主题,在碑座上绘制浮雕的方案。
简单而庄重,人民群众的瞻仰的同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周总理手写40篇碑文
纪念碑的建立,是为了纪念那些在新中国建立道路上而牺牲的烈士们,在奠基仪式之前,毛主席就为纪念碑起草了碑文。
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石碑正面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八个大字。背面是个字的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主席曾写了三幅“人民英雄纪念碑”,让大家看看哪一版可以用,毛主席的字大气磅礴,铿锵有力,委员会的成员们看到毛主席的真迹,都非常激动。
图:毛主席手稿那么背面的碑文由谁来撰写呢?
梁思成和林徽因商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非凡,碑文正面已经是由毛主席来写了,背面也用毛主席的字,也是合情合理的。
这时林徽因提出,毛主席写固然是好,但是主席的字磅礴大气,背面的碑文多,面积小,用楷体来写,或许会显得更加庄重一些。
这时,北京市市长彭真突然想到了一个人选:“周总理能写一手漂亮的‘颜体’,不妨请他试试?”
图:周恩来主持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事情传到了周总理的耳朵里,周总理大吃一惊,但他还是欣然答应了,委员会的人知道周总理非常忙碌,特意告诉周总理不急用,可以慢慢写。
但是周总理丝毫没有怠慢的意思,白天工作忙碌,他便给自己定了老钟,每天早起一会儿,专门用来练字,处理完公务后,还得再练上几遍。
周总理练习过后,才开始下笔写,一遍不满意,就再来一遍,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周总理前前后后写了40多遍,才挑出了最为满意的一张。
写完后,周总理亲自拿着手稿,来到了雕刻艺术家刘开渠面前,谦虚地说道:“我躲到北戴河练了一个星期的字,你看看能不能用?不行再重写。”
刘开渠拿着这份工整的手稿,反复观摩,连声称赞,周总理看到刘开渠非常满意的眼神,这才放下心来。
图:周恩来书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手稿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字都是写在信纸上的,要把这些字刻到碑心石上,首先要把字放大20倍。
当时工作人员想到借助投影机将字放大,然后照着光影,把它描绘下来,但是这个办法失去了手写字体的神韵。
著名书法篆刻家魏长青仔细分析了毛主席字体的特点,然后一点一点地仔细临摹,不放过每一个细节。
当工作人员把他加工好的字再缩小20倍,与毛主席的手写体一对比,竟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纪念碑兴建委决定用鎏金的方式把这些字刻在石碑上,周总理特批经费购买*金,据负责鎏金的师傅统计,正面碑文鎏金5次,背面三次,总共用了两*金,才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愚公移山”取碑心石
人民英雄纪念碑有着“中国第一碑”的称号,其中刻着“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心石,是一块长约15米、宽约3米、厚约0.6米的整块花岗石。
如此巨大的石头,从哪里去开采呢?当年可是让兴建委的成员们犯了愁。
周总理得知后,给出了一点意见,就是必须采用我们国家自己的石头,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碑心石,工作人员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征集,并派出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勘探。
经过反复对比分析,最后选中了山东青岛最西端山峰浮山大金顶上的石料。
这里的花岗岩质地均匀,石质坚硬耐风化,最符合纪念碑石材的要求。
图:青岛浮山确定了开采石料的位置后,就是把巨石完整地取出来了。
那个年代没有钻机,没有电,可想而知有多艰难了,连经验丰富的老石匠,心里都打怵。
最开始想用炮炸开,但是经过试验,发现这个办法无法将石坯与岩壁分离,最终,工匠们决定用最笨的办法-愚公移山。
先在选好的石料周围开一个两米多宽的槽,再在石料底部横向开了很多大楔子,周围的人喊着口号,一起用锤子敲打楔子,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把岩石和岩层敲开。
从年4月1日,一直到了7月下旬,这块重达多吨的碑心石终于从岩体上完整地剥离下来。
图:山东青岛采石石头取下来了,如何运下山,又是一个难题。
最后,鞍山钢铁厂的老起重工人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采用“滚杠”的原理。
在山路上铺上路基,再铺上一层钢管,钢管下面垫上方木,再在钢管上面铺上钢板和木板,这就相当于给巨石穿上了一双“滑板鞋”,推着石料缓慢下山。
图:青岛采石年10月13日,运石专列终于抵达了北京,朱德总司令亲自带了一队人,在前门下西车站迎接巨石入京,站台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
3天后,工人们终于把巨石从车站运到了天安门广场上,此后,青岛又把块用于纪念碑底座的花岗岩石料,分批运往北京。
底座上的浮雕,选用了中国历史上的大事件,分别是:
“虎门硝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和“胜利渡长江”十个事件。
当时有人提议,把南昌起义改成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毛主席坚决不同意,并且要求每个情节中的人物,只表现战士们。
这些纪念浮雕上,有战士、有工人、有学生、也有孩子,他们都是在新中国建设道路上的英雄。
图: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那时候梁思成工作繁忙,因此林徽因承担了主要的设计工作,并亲自为碑座和碑身设计了全套饰纹。
特别是纪念碑小须弥碑座上的一系列花环浮雕。
图:林徽因和梁思成在选用装饰花环的花卉上,林徽因最开始选用了木棉花,木棉花也叫做“英雄花”,壮硕的躯干犹如顶天立地的英雄,鲜艳的花朵犹如英雄的风骨。
但是木棉花并不是中国的花朵,于是林徽因放弃了这一构想,选定了牡丹、菊花和荷花三种中国的国花,象征着高贵、坚韧和纯洁的品质。
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万众瞩目下,庄严的揭幕。
如今60多载过去了,这座英雄的纪念碑依然屹立在那里,时刻提醒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牢记历史,不忘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