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芳草沁人心
一则:尧帝时,有草莢生于庭,每月朔旦生一莢,至月半则生十五莢,至十六日后日落生一莢,至月晦而尽。若月小,余一莢。可视其莢生而知某日,王者以是占历,唯盛德之君,应和气而生。以为尧瑞,名曰:“蓂莢”。名瑞草。又则:殷太戊,名伷,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商朝第九任君主,在位七十五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在位),明*修德。他在位的时候,王庭中岀现一棵奇异的谷子,*昏时萌芽,待天亮长至可两手拱合。史官请往汤庙占卜求异因。汤王从之,巫卜曰:“臣闻,祥者当为福之先兆,然遇吉兆,却不为,福何降临?祸者乃灾殃之先兆,然遇之纠而为善,灾祸当免”。于是汤君早朝夕退,勤于*事,探问病人,吊唁死者,安抚百姓。三日之后,庭中异谷萎焉。。故祸福所倚兮,福祸所易变。此圣人之道,为君者何以守之?成汤后,失王道,乱刑法,桑谷复生于庭,七日,谷成巨秧,殃也。汤武丁问于相?相曰:“桑谷生于朝,意为囯亡呼?”武丁乃悟,以身修行,思先王德,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至三年,蛮夷重来朝者七国。
达高宗之志,存亡继绝也。又则:海南岛琼州有草,名“知风”。乡人用以占每年会发生多少之风候,每一节,则生一风。无节则无风。闰年莆田人称飓风为“风痴”,言其四面骤风,有类颠狂也。莆田有一种野草,俗呼:“苦芦草”。茎长叶尖,若今岁叶上生一节,则来岁作一风痴。郑笑墨测之,的确如言。一小草耳,能与风信暗合,报于人间,乃万物之大奇也。又则:康熙庚申(年)春,有安徽人,方姓者商户至都门(广东罗定),与其徒八人,凑合资本累千金,往江南,次河间之南腰(酉阳东南部的南腰界,与贵州省沿河县、松桃县、印江县、重庆市秀山县接壤)宿焉,八人与骡夫先食,方姓者以持斋而待食,忽一人且食且语:“断肠草”!如是者三,怪而问之曰:“君知食中有断肠草乎?”即止食。方问话之时,骡夫已仆地。方急令众人停筷,而自赴街坊呼众,召医视之曰:“中*也”。
急解之,皆复甦,而騾夫食之过多不救。又则:宋代李庭芝字甫,其先祖汴(开封)人。十二世同居,号称义门李氏。后徙随之应山县(湖北广水)辽金亡,襄汉之地战乱,又徙随州,其家特以武功闻世。庭芝生时,有灵芝产屋栋,故亲邻聚观,以生男也,且以李灵芝命名之;隋代高祖时,上*有人家,宅后每夜,有人呼声,寻之不得。离宅一里之地,但见人参一株,枝叶峻茂,因掘去之,其根五尺余,具人体状,呼声绝。盖草妖也。乃不能知其究竟。又则:嘉庆时,吉林有人放山(入山)採参至天池。见峰下之石洞口石缝多有小参,想必洞中必有佳者。匐伏数十步,黑暗不得进。意欲返,忽有光,因匍匐以入,未几而豁然开朗,遥见数里外有茅屋兩三间,往入,一老者出,衣冠皆古,不同于近世,揖拜而与语,却不解。老者以手指西,似挥其去向。採参者会其意,西行十余里,遇深涧,岸有“採花狼头公鸡”(珍贵的人参名)色鲜妍,参苗滿地,多数已长叶四五六片者,皆老山参,不似山子。置入背筐,未滿。而又见“龙爪跨海”、“牛尾菱角”、“金蟾闹虾”、“雀头单跨”、“双胎”等各种俱全,独少似人者,意犹不足。继而攀石入沟,见沟底红色花朵累累,茎高如權木,大可盈把,心惊喜,仍向前探之,忽一少女自沟中出,怒曰:“青天白日窃我园中物,背筐中筐将滿,真是得陇望蜀,贪得无厌也”。乃以手握沙泼之,目迷而不能视。採参人跪而哀之,女曰:“我不杀汝,汝速离,若遇吾母,生还不得也”。
採参者起,目亦愈之。女不见,急奔数里,闻水声潺潺,鸟语虫鸣,身已在石涧中,攀松扶石而上,盖梯子河之仙人桥也。计路程已五十余里矣。背筐中参尚在,喜而返。后携数人往寻不能入。
二则:殷七七,名文祥,又名道筌,常自称七七,俗多呼之,不知何所人也,莫知年龄,他脸白有光,好像四十多岁的人。周宝识于长安。不久,周镇泾原节度使,以重礼筵请殷七七,尝以师事之。几年后,周宝奉调镇守浙西,殷七七忽然来到,周宝又惊又喜,以师礼隆重往迎,尊敬有加。殷七七每醉即唱道:“解醒须臾酒,能开顷刻花,弹琴碧玉调,药炼白朱砂”。周宝乃求试验,全都验之;又请种瓜钓鱼,有术若葛仙。《鹄林寺》的杜鹃树,高一丈多,每春末,花开烂漫。寺僧传曰:贞元年间,有个番僧从天台来,盂钵中以药种杜鹃花根,自此遮蔽掩饰,花院上锁紧闭。后有异象,人窥见三女子,红裳艳丽,树下漫步。有擅入折花枝者,必被女子致祸。俗人传女子是花神,故人们共惜,视若宝贝,爱惜杜鹃,因繁盛超俗。杜鹃花待开时,周宝就派人探报,节度使署内宾客幕僚和官属,观赏数日。其后全城男女以及四方之人,无不载酒以纵情漫游为乐。至春及夏,从早到晚,里巷之间,几于荒业。某日,周宝对殷七七说:“鹄林寺之杜鹃花,天下奇葩。吾闻师使返时花开,杜鹃花可乎?”殷七七说:“诺”。周宝说:“时重九(九月初九)将近,合此日可否?”殷七七前两日往《鹄林寺》,住在那里。
中夜,有女子来对殷七七道:“道者,使杜鹃花开否?”殷七七询女何来?,女子曰:“我奉上天命,管理下界此花。以此花在人间已过百年,将让回阆苑去。今为道者使开花,无有道者孰能召我”。言毕,女子瞬间而去。次日晨,寺僧众被花蕊初绽所惊愕。初九日,花盛烂漫如春。于是告于周宝,周宝与全城官民都奔走相告,游赏如春。过数日,花竟一时失之,却未见落花在地焉。以后二十年,薛明、刘浩作乱,周宝向南奔杭州,总管*务和*务,周宝八十三岁时,筋力还很健壮,妻妾上百,他把殷七七的法术全学到了。后因杀无辜者陈全裕全家,以陈全裕作祟,突然亡故。殷七七在刘浩*变时,在《甘露寺》被推落北崖,死于江中。其后,现身江西十余年卖药,入蜀未知所往。又闻《鹄林寺》犯兵火被焚,杜鹃树也失去了根株,真乃回阆苑去了。又则:优昙钵罗花,西域种也。简称之曰:昙花,世称昙花一现,若以为幻梦之空花耳。殊不知佛经所言,即座湧莲花之比喻,事固神奇,花亦实有也。旧传云南之南有三棵,其一,在大理府和山之麓,称和山花。大理有四景,“上关花、下关风、苍山雪、洱海月”。上关,即和山。花,即优昙钵罗也。树高可六七丈,似桂花,白色十二瓣,闰年则为十三瓣。佛诞节盛开,异香芬馥,中有一蕊如稗,其树不知所始。南诏国初,曾为俗僧所毁坏,终古未振而花亡矣;其二,在云南昆明城《土主庙》,南诏最早兴建土主庙的年代,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年)也。
府志记,庙中优昙,另名娑罗树,高二十丈,枝叶丛茂,每岁四月花开,如莲有十二瓣,闰年则多一瓣。昔年南诏蒙氏乐诚魁时,有高僧菩提巴波,自天竺至,以所携念珠分其一粒,手植之。自经兵战亦毁坏无迹;其三,在安宁州《曹溪寺》尚存焉。其州城之北,有温泉,杨升庵所题《天下第一温泉》者是也。温泉西即为《曹溪寺》,寺中昙花一株,扶疏百尺,叶似娑罗,有九茎花如莲,分九瓣,香如水沉木,有浓郁香气,其心紫色如球,惟不結实。为一西域僧念佛珠所种即此。康熙壬子(年)四月花盛开,滇臬官许鶴沙为州牧,试枝插之,活一枝。当年鹤沙返滇时,遂携以归。其次年,茁芽怒生,长可三尺,喜甚。自为纪载《东还记》中。大理本临天竺东境,阿育王故封云南,安宁(距昆明32公里)与之接壤,仙树灵根,宜有遗植。吳青坛《嶺南雜記》载,昙花似百合花而色紫,合二十三朵攒为一朵,香烈异常;《吴寶崖曠園雜志》载,武林(杭州)沈氏园有昙花一株,得自泉州仙遊县西山《龍華寺》,根如芋,叶如蒲,高七八尺,花从叶出,一蓓三十余花,外深紫,内微红,似辛夷,香极清。
三则:《莲蓬古跡》乃是泉州开元寺的居士群主*守恭,仰赖唐宋海上丝绸之路而致富后,发布施心所成就。(他生于公元年,卒于公元年。*守恭为官泉州。另说,*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因拥地三百六十庄。有名僧匡护禅师,要*守恭献地建寺,*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
明天,匡护禅师复来,谓*守恭曰:“汝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观赏”。*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守恭叹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贴各街寻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吾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僧曰:“一袈裟之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荫,*守恭献地造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年)开始,先后建成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公元年,改名开元寺(闻7月25日泉州成为我国第56项世界文化遗产,可贺可喜)。又则:武则天甚喜牡丹,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齐放,唯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把牡丹由长安贬至洛阳,故肇事“洛阳牡丹甲天下”。尽管如此,武则天对牡丹情有独钟,并将蒙乡的珍稀品种移栽京城。虽被武则天所贬,却赋予了娇媚柔弱的牡丹以铮铮傲骨,使之文雅秉性臻于完美,也正是这一完美,催生出“花圣”宋单父,其艺之伟力相应于“醉态盛唐”的时代,产生了“变易千种”的牡丹花,人亦不能知其术。宋师被上皇(玄宗)召至骊山,植千花万本,显万钟姿色。上赐金千余两,故人皆呼为花圣,以幻世之绝艺也。柳宗元有《龙城录》中详述之。“诗仙”李太白,遂有了牡丹花前之千古绝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牡丹的富贵雍容映衬着大唐盛世,于繁荣之下的雍容华贵,方显富足、安定、雄劲、大气!
此乃与牡丹相匹配的朝代。又则:唐代诗人刘禹锡颂牡丹诗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玄宗开元末年,有官员裴士淹从幽州回长安,路过汾州《众香寺》,得到一棵白牡丹,后带至长安,植于府邸。几年后花高过米,枝叶繁盛,花朵雍容,成为长安的一大风景,引得贵族妇人频频观赏。当时有诗云:“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随后长安、洛阳两京贵族与官宦府邸遍植牡丹,其中以中唐时居住于长安开化坊的宰相令狐楚家的牡丹最盛。当时,山西霍邑《兴唐寺》庭院中,有牡丹一棵,宪宗元和年间,牡丹开花一千二百朵,其色有正晕、倒晕、浅红、浅紫、深紫、*白檀等;韩愈有一侄,天生放纵不羁,好求仙问道,遍游名山,此日自江淮来长安游玩,待了几天后,被安排陪伴韩愈的子弟。由于此侄子甚为矫情,性格狂率,韩愈的子弟皆为其凌辱。韩愈知道后,置他于寺院里读书,没几天,寺僧又向韩愈告状,称其侄甚是无赖。韩愈十分恼怒,把侄子叫来,质问:“小商贾尚且有一技之长,你做事如此,能作何为呢?”其侄笑而拜倒,慢慢说:“我自有技,只是叔叔不知道而已!试看侄能指着庭院石阶边的一丛牡丹说,叔叔想让牡丹花为青色、紫色、*色、红色,无论什么颜色,侄都使叔遂愿!”时逢初冬,韩愈自是不信,于是叫侄子施法。其侄叫人取物件将牡丹花丛遮挡,不叫人窥视,随后单身入内,挖掘牡丹根部四周的土壤,至一把椅子那么宽大,后于其根部涂上紫矿、轻粉、朱红,早晚两次,一连多天后,又将那坑填上。该牡丹本开紫花,在韩愈之侄的鼓捣下,及至开花,其色有白、有红、有绿,每朵上有一联诗,字为紫色,其中一联正是韩愈的名诗《左迁至蓝关示倒孙湘》中的句子:“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大惊。
后来,其侄告别叔叔,返回江淮,最后不知所终。韩愈之侄是谁呢?正是八仙里的韩湘子。宋朝时,苏轼有诗《和陈述古冬日牡丹诗》所写即是这段故事:“使君要见蓝关咏,须倩韩郎为染根!”
四则:周成王姬诵(?―前年),姬姓,名诵,岐周(今陕西省岐山县)人。周朝第二位君主,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太师姜子牙的外孙,母为王后邑姜。他治国期间,田有三株禾苗贯桑而生同一穗,当地收获了几大滿车而几乎充盈了库房。成王问周公曰:“此何物也?竟如此丰茂?”周公曰:“三苗同一穗,意谓天下殆同一也”。过期三年,果有越裳氏(在今越南义静省西北甘禄一带)重九译(译员)而至献雉于周公。
其道路悠远、山川幽深,人艰难拔徙,不易抵达也。故沿途必伴翻译而来。周公曰:“吾何以见赐(有何理由收受礼物)也?”译曰:“吾受命国之黃髮日久矣(形容等待太久,由白发转成了*发)。吾国天不使兴风作浪,风调雨顺也,而国泰民安。已三年矣。想必为中国殆有圣人,当往朝之,于是来也”。周公乃感其心虔诚,乃诗曰:“于万斯年,不遐有佐”。(出自《诗经-下武》之句: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于万斯年,不遐有佐。)又则:贾相公(贾耽,[年-年10月26日],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人。唐朝中期宰相,为六代元老)在滑州(河南安阳)境内大旱,秋稼尽损。贾召大将二人,曰:“今岁荒旱,烦君二人救三*与百姓也”。将*严肃地表示:“为*州,死不足辞”。贾笑曰:“君可劳步,明日当有兩骑士,衣赭色服,所乘马之特征为蕃步鬣长,经市出城,君等跟踪之,至其所停处,吾事即成矣”。二将乃携干粮,衣黑色服行之,一如贾言,自市至野二百余里后抵达,一眼望去,墓群无尽头,许多是壘石、标表誌之大墓冢焉。经信而返。贾大喜,遂令*卒壮士数百人,备铲子畚箕与二将偕往其所,因开掘得陈粟数十万斤。二将、士卒及民众皆大欢喜,视贾公为神人。又则:唐穆宗长庆(-年)年间,有一无名寺,寺中有一僧人,名叫悟空,素喜踏野寻幽,曾夜入衡岳大山中,后至一地,名叫朱陵原,此时悟空已游览数日,双脚疼痛,囊中粮食已毕,腹甚饥,遂逼于一处岩下休息,却突见岩前不远处,茂盛的花树间,有一道土坐于石上打坐。
悟空大喜,上前拜之,那道士却不理答,前者告知其腹中饥饿,问有无斋饭?听罢道士才微睁二目,以手指地上的石板:“这里有点米,你可取之为炊”。说罢,道士下得绳床,手往空中一伸,竟摸来一柄铁镢,轻击石板,深数寸敲一小洞,令悟空伸手探之,后者不解,伸手入洞,只觉下面似乎无底,猛抓一把,果得米一升有余,还有炊具。道士搭锅煮饭,一会儿,便告之悟空用饭,后者取米饭而食,但一口还没吃完,便吐出来,因为那米还未熟。道士笑道:“虽然你不想再吃,但你会有少吃多得的机缘啦,且看我将剩下的吃完”。遂张大口,将那一升多的半生不熟的米饭吃尽。随后,道士问悟空为何深入幽境,后者答曰:“无他事,仅仅是为究其何为诸法空相`哉?”又问道士说:“此处荒无人烟,您怎么一人打坐?”道士笑而不答,便跃上一棵大树,攀枝摇荡,仿佛坐在秋千上,一会儿如流云远去,一会儿如围着石块转圈,越来越快,只见道袍放七彩之光,悟空眼花缭乱。不一会儿,那道士竞转得无有踪影了。悟空大惊,摸摸脑壳,真是于山中遇见异人了,一路寻思着,探路归寺,此后几天竞不感到饥饿,悟空想:这难道是佛陀所谓的“诸法空相”?
五则:许卑山人不知何人?曾说一见闻:在江南,数十年前有一商人,左胳膊上生有一疮,形若人面,解摸无觉知,不仅如此,更奇妙者还在于,商人好酒,有一次,无聊中将酒滴入那人面口中,那脸竟慢慢变红;若将食物放置其嘴边,则必食之,吃多了商人便会感觉胳膊发胀。但若是不吃,该臂膀就会感到麻痹无力。这般怪象搞得商人很是头疼,遍求名医,也不知如何下药。后来,终寻得一位医术高超者,为其出了一个偏方。
说是偏方,倒也实在,怎么着呢,那大夫说:“你就把能买到的药草都买来吧,我们一样一样地试”。商人很不乐意,这算什么偏方?不过,也实在没别的好办法,只好依其计而行。随后的日子遍试诸药,但每次抹上药都被那臂上人面吃掉,最后连金石木和草木屑都用上了,仍挡不住那不断咀嚼的嘴巴。好在大夫和商人都没放弃,当用到贝母,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时,只见那人面紧闭着嘴,样子很怯,大夫大笑,商人也喜,说道:“此药必治我这病啊!”随后,大夫又取来一堆贝母,捣碎后塞进那人面嘴中,数日后商人的疮处结痂,其病遂愈。又则:唐德宗贞元年间,明经出身的巴州清化县县令赵业(所谓明经,是科举考试的一种,主要考人对古代经书的掌握情况)以明经及第,而自视颇高,以为胜于进士及第(著名诗人元稹昂为“明经及第”者),但事与愿违,朝廷却遣为县令。心甚为不悦,想:“己满腹经纶,终而被任命为僻壤之县令”。竟病卧床上。时间久了,习惯了幽暗,便惧窗外之光;又似辟谷,月余未进饮食。某日,突然暗室内有声如雷,现一红球,旋转至眼前。赵业感到恍惚如梦,觉有个穿戴红衣平帽的人拉着他的手飘忽而去。赵业随那人过山崖,经流水,穿金桥,进一城,入府曹,里面有很多人,其中一个是早已死去的妹婿贾奕,上来就跟自己争论有关杀牛的事。赵业一哆嗦,估计自己来到了冥界。惊恐中,他跑到了旁边的一个小黑屋。没过多久,又被那红衣人带进一个庭院,再次看到贾奕。随后,有戴紫霞冠的人大声呵喝道:“赵业!你为什么要偷别人的头巾?又曾在滑州藏了橡子三升?”赵业心想:这都哪跟哪啊,但惊恐在心,不得不连着磕头。被红衣人引导出去后,问:“愿游上清仙境吗?赵业说:“好啊!”
二人登一高山,山上飞瀑甚急,赵业望而大惊,因那瀑布中有万千人等,随着水流而飞。惊悸间,他发现自己也已飘荡在那水流中了。似经久时,赵业发现自己站在一块岩石上,此时那红衣人已化为两人,一个在前面做向导,一个在后面催促,又上得一石崖,走了一段后发现路边有奇异的植物,其色红蓝,枝叶茂密,光洁无刺,枝条上的花朵不时飞升飘荡于天空中;还有一种植物如莴苣,趴在地面上,也能飞花,由小而大,升至空中忽成赤*色。随后,又见天边有大火燃烧,直到其渐渐熄灭,才得以过去。进入一城,大街上遍种果树,仙女成群,仙乐悠扬,穿越三重门,见有玉河横于面前,船只交错,船影光鉴人。此时往上看不到天空,只有绛紫色的光晕笼罩着。赵业在上清之境就此游览了一番,在一个神秘的小院里录下了自己在人间做过的事,然后那个一直做导游的神秘的红衣人说:“天下之人,每六十年录一次,以检查善恶,凭此增减阳寿”。最后,红衣人把赵业带出院子,指了一条路:“你从这里走,不要回头,便可直接到家!”依其言,赵业一路狂奔,最后摔了一跤,仿佛从梦中惊醒,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守在旁边的家人恐而告之:“你已死了七天啦!”令人称奇。
六则:秦末楚汉相争,项羽被韩信围困于垓下,韩信令汉兵齐唱楚歌,触动了楚兵的无限乡思顿生厌战情绪(“四面楚歌”)。项羽见兵心涣散,自知灭亡的厄运即将到来,便在帐中饮酒浇愁,他边饮边对爱妾虞姬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其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见项王伤感,也满怀凄楚哀怨之情,她手握宝剑,翩翩起舞,为项王助酒,最后她边舞边唱:“汉兵北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舞罢便饮鸩身亡。虞姬死后,在她的身下,长出一株丽草,草顶开了一朵艳丽藏悲、娇媚含怨、却又楚楚动人的小花,人们以虞姬的名字称之为“虞美人”。又则: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诗经》还记载,古代有位妇人因丈夫远征,遂在家居北堂栽种萱草,借以解愁忘忙,从此世人称之为“忘忧草”。《博物志》附和云:“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嵇康《养生论》中亦记,“萱草忘忧”。中国的母亲花——康乃鑫外,萱草早已经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相传古时游子在远行前,会在母亲居住的北堂前,种植萱草供母亲欣赏,亮丽的花给予精神的慰藉,希望母亲减轻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另外,萱草翠叶萋萋,着花秀秀,焕发出一种外柔内刚、端庄雅达的风采,教人感到亲切和蔼,赏心悦目。古人把它比喻为慈母的音容,并以“萱堂”来借称母亲或母亲居住的地方。唐朝孟郊《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由此可见,萱草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此外,萱草又名“宜男草”,《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称此名。《萱草》宋苏东坡:“萱草虽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乱叶中,一一芳心插”。《萱草》宋朱熹:“春条拥深翠,夏花明夕阴。北堂罕悴物,独尔淡冲襟”。《对萱草》唐韦应物:“何人树萱草,对此郡斋幽。本是忘忧物,今夕重生忧。丛疏露始滴,芳余蝶尚留。还思杜陵圃,离披风雨秋”。
《诗经》:焉得谖草?…愿言思伯。…一介芳草,独惊世人。人物两忘,休戚与共。又则:肃宗上元二年(年)七月,北方节度使郭子仪奏:“宁翔县界荒地广十五里,有黑禾谷出遍地,每日附近百姓收割殆尽,隔夜还生。前后可得五六千石,其禾园实、味甘美,臣以为天启兴王,瑞先至百谷,故汉称天降雨粟,周颂来麰`,岂非瑞禾自出,家给人足。盖陛下富教安人,务农敦本,光复社稷,康济黎元(黎元,古时指民众)之应也,臣不胜大庆”。又则:韩魏公韩琦,庆历(为北宋时期宋仁宗赵祯使用的年号名称,公元~年)年间,资*殿学士守淮南,某日,后园中有枝芍药,一根枝干上生出了四根枝杈,每枝上各开了一朵花,上下都为红色,中间则有*色花蕊点缀其间。时扬州,此所谓的“金缠腰”未有之。韩琦以为奇,则行聚会,欲招揽四客共与观赏,以应四朵花之祥瑞。当时王珪担任大理寺评事通判,王安石担任大理寺评事佥判,均招至。尚失缺一位,以判钤辖诸司使,忘其名,官职最高,皆请来充数。次晨,那位钤辖告之,因为剧烈腹泻而无法前来。仍缺一客,于是遣人取地方官吏名录,找一位朝官来充数,仍未找有朝官,唯陈升之当时担任大理寺丞,于是请他一同参会。在宴席上,剪下四朵花,四位客人头上各插一枝,这场盛会,历三十年后,四人都成了宰相。
七则:木棉最早见载于晋葛洪的《西京杂记》。西汉时,南越王赵佗向汉帝进贡烽火树,“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据说此烽火树即木棉树。木棉树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木棉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艳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最早称木棉为“英雄”的是清人陈恭尹,他在《木棉花歌》中曾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又则:自北宋周敦颐《爱莲说》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成为“君子之花”,为世人称颂。
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清如水”。“子”即“子”,“青”即“清”。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让玉姬流连忘返,忘情地在湖中嬉戏,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在《红楼梦》中,据说晴雯死后变成芙蓉仙子,贾宝玉在给晴雯的殁词《芙蓉女儿诔》中道:“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宝玉借咏晴雯之名而赞黛玉之洁,荷花总与女儿般的冰清玉洁相系。又则:坊间秘诀生存有道:生人头发挂果树,乌鸟不敢食其实;檐下滴菜,有*堇(乌头,有*之中药草),*花及赤芥,杀人;妇人有娠,食干姜,令胎内消;蛇以桑柴烧之,则见足出;凡冢井闭气,秋夏中之杀人,先以鸡毛投之,毛直下无*,乃舞而下不可犯,当以醋数斗浇之,方可入矣。颇梨(产于波斯。可能是玻璃或琉璃的别称?),千岁冰所化也。马脑(玛瑙?),*血所化也。狒狒,饮其血可以见*。木再花,夏有雹。李再花,秋大霜。木无故丛生,枝尽向下,又生及一尺至一丈自死,皆凶。
鸡无故自飞去,家有益。鸡日中不下树,妻妾奸谋。屋柱木无故生芝者,白为丧,赤为血,黑为贼,*为喜。其形如人面者亡财,如牛马者远役,如龟蛇者田蚕耗。山上有葱,下有银。山上有薤(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叶子细长,花紫色。鳞茎可做蔬菜,也叫藠头),下有金。山上有姜,下有铜锡。山有宝玉,木旁枝皆下垂。厌盗法,七日以鼠九枚,置笼中,埋于地,秤九百斤土覆坎,深各二尺五寸,筑之令坚固,《杂五行书》曰:“亭部地上土涂灶,水火盗贼不经;涂屋四角,鼠不食蚕;涂仓廪,鼠不食稻;以塞坎,百鼠种绝”。又则:百花仙子,唐小山乃以总管天上人间千姿百态之花为其责,并统揽百花之主。相传农历二月十二是百花诞辰日,各花都有其司花之神。故人间确立有《十二月令花神》:正月梅花,“花神”是寿阳公主;二月兰花,“花神”是屈原;三月桃花,“花神”是息夫人;四月牡丹,花神是杨贵妃;五月芍药,“花神”是苏东坡;六月荷花,“花神”是西施;七月秋葵,“花神”是李夫人;八月桂花,“花神”是貂蝉;九月菊花,“花神”是陶渊明;十月芙蓉花,“花神”是花蕊夫人;十一月山茶花,“花神”是王昭君;腊月水仙花,“花神”是洛神。为此康熙皇帝还专门制作了昂贵的《十二月令花神杯》,以怀念之。又则:“摩诃曼珠纱华”原意为天上之花,大红花,洁白花,天降吉兆四华之一。佛典中说,见此花者,恶自去除。佛家语,荼蘼是花季最后盛开的花,开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开在遗忘前生的彼岸花。在民间,春分前后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后三天叫秋彼岸。是扫墓的日子。彼岸花开在秋彼岸期间,非常准时,所以才叫彼岸花。
相传亡灵过*门关,即上*泉路,途中之彼岸花一路茂盛开放,但只见花,不见叶。心怀“花叶生生两不见,相念相惜永相失”之念。路尽头有河曰:“忘川河”,河上有桥称:“奈何桥”。走过奈何桥有个土台叫:“望乡台”。望乡台边有个亭子谓:“孟婆亭”,有孟婆*吏守之,亡灵经此乃递上一碗孟婆汤。忘川河边还有一块石头即是“三生石”。饮服孟婆汤一切皆忘。三生石载有前世、今生、来世事。走过奈何桥,在望乡台上看最后一眼人间,喝杯忘川水便入奈何桥。桥分三层,上层红,中层玄*,下层乃黑色。愈下层愈加惊魂落魄,里面尽是不得投胎的孤魂野*。生时行善事的走上层,善恶兼半的人走中层,行恶的人就走下层。不喝孟婆汤,就过不得奈何桥,过不得奈何桥,就不得投生转世。凡是喝过孟婆汤的人就会忘却前生前世所有的羁绊,一生爱恨情仇,一世浮沉得失,都随这碗孟婆汤遗忘得干干净净。前生牵挂之人,前生痛恨之人,来生都形同陌路,相见不识。阳间之人在此都备有一只碗,碗里的孟婆汤,实乃是各人前生之泪。按因果定律,复又一世的轮回,进入六道,或为仙,或为佛,或为人,或为魔,或为*,或为畜。
敬告读者:《聊斋志异新编》分为——《华夏篇》与《天竺篇》。从年8月至今为止,锲而不舍地以三年时光,写了约30余万字,本人虽才疏学浅还是将唐宋古文勉强疏导为明清文言文与白话文,并配以图照以饷万千大众,其事颇费心智,今总算把《华夏篇》(上部:史传)共25卷至此发表完毕,或有所瘕疵请予以谅解。其(下部:溯源),将过数月后,待准备好陆续发表。届时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