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十四节气之小暑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m.39.net/pf/a_4558568.html

小暑节气:宜养心,防湿邪,护阳气,衣食住行很重要!

小暑,是夏天的第5个节气。暑,热也,小暑即为小热,盛夏已经来临,天气开始炎热,却还没到最热。

但“小暑过,每日热三分”,小暑正值初伏前后,空气湿度逐渐加大,天气由干热转为闷热。“出梅”、“入伏”是小暑的关键词。

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由于出汗多,消耗大,再加之劳累,大家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小暑有三候/p>

1一候温风至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

2二候蟋蟀居宇

小暑节气,由于炎热,蟋蟀离开了田野,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

3三候鹰始鸷

在这一节气中,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小暑时节习俗盘点/p>

1食新

过去民间有小暑“食新”的习俗,即在小暑过后尝新米,农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后,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后人人吃尝新酒等。据说“吃新”乃“吃辛”,是小暑节后第一个辛日。城市一般买少量新米与老米同煮,加上新上市的蔬菜等。所以,民间有小暑吃黍,大暑吃谷之说。

2吃面

伏日吃面习俗至少三国时期就已开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这里的汤饼就是热汤面。《荆楚岁时记》中说:“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五月是恶月,六月亦沾恶月的边儿,故也应“辟恶”。伏天还可吃过水面、炒面,所谓炒面是用锅将面粉炒干炒熟,然后用水加糖拌着吃,这种吃法汉代已有,唐宋更为普遍,不过那时是先炒熟麦粒,然后再磨面食之。

3吃伏羊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在民间有“彭城伏羊一碗汤,不用神医开药方”的说法。徐州人对吃伏羊的喜爱莫过于当地民谣“六月六接姑娘,新麦饼羊肉汤”。

4喝粥

“夏火盛阳,销铄肺阴,先进米饮以润肺,稼樯作甘,土能生金也。”此语出自清代著名养生专家曹庭栋的《老老恒言》。夏天一到,炎热的天气易耗伤肺阴,对策之一就是喝粥。用荷叶、土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材料煲成的消暑汤或粥,或甜或咸,非常适合此节气食用。

小暑节气养生

下面从衣、食、住、行四方面给大家以健康指导。

1衣:这样穿衣服更凉快

穿得少未必凉快。夏天穿得少是为了散热,但有时如果穿得太少反而不凉快。在气温接近或超过37℃时,皮肤不但散热功能减弱,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夏季赤膊会感觉更热。因此,越是暑热难熬,越应该穿吸汗的衣服保护自己。建议穿一些浅色的薄长衣、长裤,来阻隔日光的暴晒,以利于防暑。此外,在背心外搭一件棉麻的短衫,也是不错的办法。

吸湿材质更凉爽。夏季天气炎热,外衣基本都要贴身穿着,因此衣物材质要耐磨、轻薄,透气散热性也要好,对皮肤还无刺激性。此外,材质的吸湿性对衣物的凉爽程度有很大影响。

所以,最好选用吸湿性良好的棉、麻、丝等天然植物纤维加工而成的衣服;有些雪纺料子看起来薄薄的,但其实是化纤制成的,透气吸湿性差,穿着反倒闷热。

白色最适合夏天穿着。从防晒角度来说,浅*色衣物防晒效果较差,深红色和藏青色是最理想的防晒色,但深颜色容易吸热。从以上两个角度衡量,白色棉织品防晒指数达33~57,又不易吸热,所以最适合夏天穿着。

夏季酷热干燥,有些颜色还会扰乱人的心情,比如红色可使人血压升高,变得兴奋、烦躁,*色会使人心烦意乱,最好避免穿这两种颜色。而天蓝色、淡蓝色、乳白色、淡绿色等浅色衣服可使人心情平静、愉悦。

2食:切忌贪凉,宜清淡适量

小暑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候,养生要遵守“春夏养阳”的原则,戒除不良生活习惯损伤阳气。炎热的暑天,一口气灌下一听冰镇饮料,吞几根冰棒,似乎非常享受,但它对身体的危害却无法用这一时的清爽弥补。

饭后吃冷饮尤其伤脾胃,因为此时吃冷饮,加速胃壁黏膜血管收缩,胃的活动减弱,消化液分泌量减少,食物消化就会受到影响,形成饱胀状态,引发腹泻等消化不良症状。

此外,还要注意不可一味追求苦瓜等凉性食物,食用时需佐以葱姜蒜、香菜、韭菜等辛温之物。用荷叶、茯苓、扁豆、薏米、猪苓、泽泻、木棉花等食材煲成的汤粥,非常适合此时食用。

3住:晚睡早起,起居要定时夏季的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天亮得早,黑得晚。因此,人们的起居和作息时间应随之调整,以迟睡早起为宜。建议晚上10时至11时就寝,早上5时半至6时半起床;午饭后半小时进行短时午睡。

午睡虽时间短暂,但它对改善脑部血供系统的功能、增强体力、消除疲劳、提高午后的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作用,同时午睡还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

4行:做好“三防”少生病

夏季要做好“三防”,即室内防着凉,室外防晒、防中暑。

夏季,由于天气炎热,很多人喜欢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且把温度调到很低,导致室内外温差过大。此时进出房间,人体很难迅速调整,常会产生一系列不适反应,尤其容易患感冒、胃肠炎、肩周炎、面部神经麻痹等症,更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大忌。因此,夏季室内温度不宜低于26℃。

如果有出行需要,应选好时间,上午10时~下午3时尽量不出门,避开日光最*辣的时候,外出时戴帽子、戴墨镜、打遮阳伞、穿长衣长裤。其次,外出期间要少量多次补水。有条件者可随身携带防暑药物,如藿香正气水、人丹、风油精等。尤其是藿香正气水,不仅可内服治疗呕吐,也可外用防蚊虫叮咬、止痒。

小暑养生小秘密/p>

小暑临近,意味着夏天的温度进一步升高,湿度也更大。小暑时节,是人们体内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我们应该在这次注意劳逸结合,养生保健,保护体内的阳气。我们在小暑养生的时候,应该注重身体的哪一方面呢?在饮食和日常运动方面又需要注意什么呢?

1小暑重养心

小暑时节,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不安,爱犯困,少精神。

心为五脏六腑之首,有“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之说,心脏的养护尤为重要。所以,对应这一时节的特点,在养生健康方面,应该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养护好心脏。

因天气原因小暑时期会引起人体内的血压波动,在床或蹲坐时血压是较为平稳的,但若起立过快,会导致头部血压锐减从而导致身体受损。所以在起床、蹲坐起立时不要着急,最好能够活动一下四肢,不需要时间太长,半分钟即可,然后慢慢起身。

2小暑要养好脾胃

小暑养好脾胃,关键注意两点:饮食适量和忌寒凉。天气热,会使人莫名其妙出现食欲不振、没有胃口等问题,因此饮食不宜贪多,适量即可,尤其是晚餐,千万不可夜宵冷饮一起下肚。

夏天,很多人对冷饮特别偏爱,但脾胃喜温,过多的寒凉会伤到脾胃,因此冷饮要少吃,最好不吃。此时应以清淡食物为主,并节制七、八饱为宜,食物多以冬瓜、白萝卜、番茄等,并配以菊花茶、绿豆汤等饮品解暑。

夏天由于天气闷热,年轻人还会冲个凉水澡、不停吹空调。实际上,这样做容易造成身体隐患,切忌猛用冷水洗澡。

3饮食养生:合理饮食

小暑属长夏,阳热下降,水气上升,湿邪易困脾胃。此时要注意清热解暑,健脾利湿。饮食以淡补为主,少吃辛辣油腻的食物。

小暑饮食有“三宝”:

莲藕:能清热、养血、除烦。将鲜藕用小火煨烂,切片后加适量蜂蜜食用,有助于安神,改善因血虚导致的失眠。也可将鲜藕切片,佐以小葱清炒,味道爽口,同样也有降暑效果。

绿豆芽:可以清热解*、利尿除湿。同时,绿豆芽的热量很低,而水分和纤维素含量较高,可促进肠蠕动,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人们公认的夏季瘦身佳品,也是便秘患者的健康蔬菜。

西瓜: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新鲜的西瓜汁和鲜嫩的瓜皮能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皱纹,增添光泽。夏天出汗多,随着汗水的排出,丢失的营养也多,适当吃些西瓜,不仅能补足丢失的水分,更能增加营养。

4运动养生:少动多静

小暑养生提倡“少动多静”,尤其是老人与小孩,以及体质较弱的人,尽量避免在小暑天气中做剧烈运动,以减少损害人的阳气。

这段时间可以在清晨或者晚上比较凉爽的时候,适当进行小幅度比较缓和的运动,比如打太极,散步,慢跑等。

这个时节的运动只需要感觉到出汗就行,没必要运动到大汗淋漓,剧烈运动很容易导致脱水,引发不适,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格外注意。

小暑是一个炎热的节气,如果不注意养生调理,很容易会出现心烦不安、疲倦乏力、烦渴、精神不振等症状,对我们工作生活都造成困扰,因此小暑养生是很有必要的。

小暑穴位养生

小暑节令属于长夏,是湿气较重的时候。而暑邪的另一特点便是“暑多挟湿”,即多兼夹湿邪一起致病,两者相合导致病情的复杂多变。

中医认为,脾脏位居中焦,运化水谷,喜燥恶湿,而暑湿之邪往往侵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本。扶养正气贵在温补脾肾。

中医认为,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

艾灸有6大功效:通经活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防病保健。古人云:“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虚寒者能补,郁结者能散,有病者能治,无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灸哪里才能温补脾肾呢?

宋代医家窦材《扁鹊心书》的一句话:“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穴、命门穴、气海穴、中脘穴……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命矣。”

这四个穴位是温补脾肾、扶养正气、延长寿命的要穴。

1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2气海穴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是阴中之阳、元气之海;

3中脘穴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能养脾胃;

4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下两肾俞之间,顾名思义,是人体的生命之门,具有温煦、推动五脏六腑之阳气的作用。每天对这4个穴位艾灸10~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宜,可强壮元阳、理脾和胃,增强抗病能力。平时忙碌的人,也可以多按摩这几个穴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